Previous Next

香港閱讀氛圍淡薄,推廣閱讀體驗的社會企業「Rolling Books滾動的書」默默耕耘,希望打破圖書館的框架,把閱讀帶入社區。創辦人莊國棟(James)20年前年少氣盛創立獨立書店,對經營一竅不通,最終書店結業,他離開文化界重拾「打工仔」身份,卻意外體會到貧窮等社會問題,決心透過書本回饋社會。及後他創辦社企,為非華裔家庭、視障人士提供閱讀機會,並培育年輕書店店長,只為延續社會跟閱讀的緣份。他期望,更多人透過書本接觸萬物穹蒼,也能看到背後的無限可能和想像力,因閱讀而樂。

隨車而動,漫步字海,寶藍色的「BoBo流動閱讀車」駛入屋邨,為社區打開通往閱讀國度的大門。車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式各樣的書本整齊排列,童話、傳記、歷史、科普應有盡有,男女老幼開心選書,席地而坐閱讀,也有人提着大包小包前來捐書,站在一旁的莊國棟(James)看着書本流轉,樂在其中。

「BoBo流動閱讀車」駛入屋邨,吸引不少人駐足了解。
「BoBo流動閱讀車」駛入屋邨,吸引不少人駐足了解。
閱讀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式各樣的書本整齊排列。
閱讀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式各樣的書本整齊排列。
James希望免費派書,為大家帶來「小確幸」。
James希望免費派書,為大家帶來「小確幸」。

該車是社會企業「Rolling Books滾動的書」的得意之作,James作為創辦人,力邀街坊登車感受閱讀的快樂,並免費帶走3本書回家,「希望大家覺得閱讀、選書是愉快的過程,經過屋邨可以免費取得3本書是一種『小確幸』。」他坦言,對閱讀的喜愛是累積而來,期望這個偶然的閱讀體驗,讓人了解到自己並不抗拒書本。

「不能用閱讀的方法推廣閱讀」

推廣閱讀,聽起來很虛無,但正因為此,James才能透過書本展現無限的可能性。他分享,最初單純租借貨車駛入學校或到社區中心派圖書,惟孩童對車輛的興趣欠奉,「那時的書車不美觀,原來一輛貨車沒有裝飾就沒有意思。」後來,團隊花心思裝飾書車,再跟小丑演員合作到校演繹繪本,漸見成效,「各種推廣模式都是從試驗中得來。」

他指,不少學校會邀請作家到校分享,惟現實中並非各個作家都能把故事演繹得動聽,學生自然不會投入,「不能用閱讀的方法推廣閱讀。」利用小丑表演說故事,師生都會覺得有趣,就算同學們未能意識到活動跟閱讀有關,至少能夠為他們帶來快樂,留下記憶點,「一次推廣活動不會改變好多,但在學生心裏埋下種子,期望他朝有日發現閱讀對自己有益處,明白閱讀不只是求分數。」

作為社企,James希望跟社會連繫更深,便開展不同社會創新計劃、舉辦特色活動,把閱讀推廣至非華裔家庭。他指,雖然圖書車有英文宣傳字句,非華裔家庭會覺得活動不切合他們,故團隊會多鼓勵他們上車看書,讓他們知道活動有顧及自己。此外,Rolling Books亦取得資助,出版了附有口述影像的繪本,讓視障朋友也有閱讀的權利,「閱讀推廣有好多可能性和方法。」

初代閱讀車是兩輛退役的「鑽的」,內裏沒有引擎,要靠拖車拉到不同地區。
初代閱讀車是兩輛退役的「鑽的」,內裏沒有引擎,要靠拖車拉到不同地區。
團隊跟小丑演員合作到不同地方演繹繪本。
團隊跟小丑演員合作到不同地方演繹繪本。

視障也能閱讀 出版繪本附口述影像

在文化沙漠如此「仆心仆命」地推廣閱讀,大概是瘋子所為,James反過來看到自己能夠貢獻的空間,「用各種方式推廣、接觸不同人,就越覺得自己找對了位置。」此話背後意義深遠,皆因其推廣閱讀的路途絕不平坦。20年前,他借鏡朋友在澳門開設獨立書店的經驗,毅然在港開設「阿麥書房」,引入藝術創作類的書籍及舉辦不同文化活動,成為藝文界一時佳話。然而,「阿麥」只是南柯一夢,書店數年後承受不住經濟壓力結業,James更因而背負巨債。他一度離開文化界,欲斬斷跟書本的緣份,但上天自有主宰,閱讀注定是其人生的引路明燈,為他打開了一扇窗。

當時,修讀藝術行政出身的他,加入了一個非政府組織工作,要利用一個視覺藝術展覽去闡述貧窮議題,令他開闊眼界,「原來不止藝術文化,還有很多社會議題有待大家解決。」他指,這個過渡期令他找回自己的價值,「我開始思考會不會可以繼續做閱讀推廣,而在某程度上有份貢獻去解決社會問題呢?」其後,James利用業餘時間成立跑步讀書會,修補跟閱讀的連結後,創辦社企、培育年輕書店店長、協助出版記錄獨立書店的書籍等,繼續與書本創造更多可能性。如此醉心閱讀,他直言,當覺得一件事「啱」自己,除了興趣,會看自己能貢獻多少,「當我覺得自己可以貢獻,就會繼續。」

未來續爭取資助 試不同項目

回想那些年攀得高、跌得重,James坦言,事過境遷,心態變得成熟,現時已明白不能一味靠衝,實現理想也要顧及現實,「作為社企要自負盈虧,可能起步有些資助,但長遠都要可持續發展。」如今能夠與團隊駕着閱讀車四處奔走,James坦言,腦海中與書有關的點子無窮無盡,未來會繼續爭取資助嘗試不同項目,也會站在營運的角度出發,開拓更多出路,「我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念頭是否可行,無論處於甚麼階段,都會繼續去試。」

他希望,更多讀者把書本當成禮物送給身邊的人,「用心挑選一本對方可能喜歡的書,是一個不錯的練習。」他指,選書的過程會讓人明瞭自己有多認識和了解別人,也可以透過書本鼓勵對方,表達自己對他有甚麼期許,「可能書名已經寫明,或者要看完整本書後自行領略,利用書作為禮物,能令雙方關係更強。」他直言,沒有一本書適合所有人,寄語眾人送一本書給自己,從而了解自己未來的想法和願景。

James花逾萬元投得「BOOKS」車牌,別具意義。
James花逾萬元投得「BOOKS」車牌,別具意義。
20年前,James在港開設「阿麥書房」。
20年前,James在港開設「阿麥書房」。

從小培養閱讀習慣 父母「身教」最重要

父母希望子女從小培養閱讀習慣,James坦言沒有特別要訣,「身教」才是最重要。

訪問當日有小孩經過欲登車參觀,卻不斷被家長拉走,James無奈指,當家長沒有意識要讓子女跟書本連結,自然無法「逼使」他們閱讀。他指,不時聽到父母苦惱如何培養小孩建立閱讀習慣,應先回首看看自己有沒有閱讀習慣,「當家長喜歡閱讀,自然會在家中看書,流露出喜歡書本的感覺,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就會感受到。」他續說,當家長會買書、關掉電視轉為看書、帶小孩到圖書館,小朋友自然會領悟到「閱讀是常態」。

James認為,書本不單純帶給讀者知識,更重要是帶出不同可能性,而跟紙本書獨處也是一種「學習」,「小朋友會否閱讀,要看家庭和學校環境可否造就得到、給予小孩啟示,讓他們知道閱讀有不同面向。」

早前適逢世界閱讀日,團隊在旺角天橋向外傭派書,推廣閱讀。
早前適逢世界閱讀日,團隊在旺角天橋向外傭派書,推廣閱讀。

建立分類系統 盼更多書「重生」

James分享,書本回收分類的工作繁複,期望Rolling Books長遠能夠建立系統,讓書本有效流轉。

香港不少慈善團體或二手書店都有回收圖書作轉贈或出售,部分為省卻人力物力,會選擇全部統一價錢低價銷售,但James卻希望團隊有其他策略,為書本賦予「第二生命」,「希望把圖書流轉至適合的人,不論派書、賣書都一樣。」他舉例,當收到有關地區文化、飲食的書本,都會自動存起留給摯友,隨後團隊一同篩選書本,再分發到不同地區,例如把英文書流轉至少數族裔或難民家庭的社區。他亦指,外間有漂書區的圖書早已殘舊不堪,甚或被上手主人塗鴉或貼貼紙,預想收書者未必會高興,故團隊非常用心篩選,希望派發的書本品質都不會太差。

按書本的新舊程度和種類大致篩選後,後續分類工作主要由James一人負責。他坦言,工作不易做,無奈要有一定年資才能掌握到竅門,舉例有些書是絕版或稀有本,要懂得判斷哪些不轉售或值得以更高價格放售,希望下一手主人真的「識貨」,但同事們仍有待累積經驗。他直言,過去曾經嘗試申請回收基金被拒,未來或會嘗試從人工智能(AI)入手,創立一套書本分類系統,盼讓更多書本「重生」。

記者:仇凱瑭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