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餐廳吃午餐的時候,旁邊坐着一對母子,媽媽和孩子對着坐,小男孩的個子不高,似K3學生,可是他面前放着一本小一或小二的作業,所以我認為他應該是個小學生。他們離開餐廳後,丈夫說:「吃午餐時還要做功課,真可憐。」我也覺得這個男孩子可憐,但角度與丈夫有點不一樣,吃午餐的時間被功課佔用固然值得同情,可是我還是不能夠接受這個年代,孩子還繼續用這種方法去吸收知識。

我時常想,我們就要認識AI,我們盡可能要超越AI能做到的事,千萬不要和AI競爭。有人或許會問,「超越AI」即是甚麼?也有人會說:「難道孩子不用認字?不學生字?不唸乘數表?不用做閱讀理解嗎?這些都是基本功,連基本功都未掌握,談甚麼AI不AI,太遙遠了!」

說實話,所謂的基本功不應限於這堆傳統(古老)教學,很多實用的skills也是基本功,如「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kills」、「thinking and analysing skills」、「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skills」等,只是看看「educators」如何把這些「基本功」放入課程里而已。

說回剛才的那位男孩,我見他要把植物圖片和文字連線,然後要回答一些問題;乾脆帶孩子去公園看植物、買一些關於植物的優質圖書、和孩子一起討論和研究這些植物,不是更有趣味嗎?

明顯地,作業的功能只是各「單位」在「交差」的一項「證據」:老師給了作業供學生複習,學生有溫習的機會,家長看得放心。

今天我到診所覆診,坐在我對面的是一對母女,女孩子該是5、6歲,她把顏色簿拿出來,中英夾雜地和媽媽交談,她們在說顏色,在說小馬(Pony)的冷知識,小女孩和媽媽分享她很多的發現,媽媽一直回應孩子的問題和想法;在我眼中,這是真正的學習。

孩子需要的不是督促家課,是陪伴學習。


陳東紅
作者從事英語教育出版20年,任職於多家報社;現為教育顧問編輯、兒童刊物《BINGO!》出版人、專欄作者及到校講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7月29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陳東紅 - sympathy , empathy, compassion|芽芽學英語

陳東紅 - 甚麼是Motivation?|芽芽學英語

陳東紅 - 關於閱讀|芽芽學英語

陳東紅 - 情緒和天氣|芽芽學英語

陳東紅 - The Last Tiger|芽芽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