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內捲」是內地近年興起的詞語,用來形容社會上各種惡性競爭導致效率低下,看不到前景,或被壓榨超長工時卻只能換取低薪等「無意義的努力」等。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底召開會議,強調經濟工作要防止「內捲式惡性競爭」,令這個名詞首次登上廟堂,引發各方關注。

中國電動車行業頻頻發起價格戰,「虧錢賣車」搶市場成為新常態。早在6月,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就在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形容,中國汽車工業的內捲程度全球第一,價格戰一浪高於一浪,「無窮無盡的內捲,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其結果就是偷工減料、造假售假、不合規的無序競爭。」

相關新聞:
中國觀察:「北戴河時段」啟動
中國觀察:金門快艇案 不涉兩岸協商
習近平坦言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
政治局:防止行業「内卷式」惡性競爭  落實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清零」

工廠內正在生產中的電動車。(新華社)
工廠內正在生產中的電動車。(新華社)

「澎湃新聞」也發表社論唱和「拒絕內捲式惡性競爭」,以新能源汽車行業為例,指出這是官方着眼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大局,要避免同行間為爭奪有限資源而過度競爭,導致效率降低。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指出,「內捲式」惡性競爭最典型的就是競相壓價擴張產能,企業處境尷尬:不降價,市佔率不保;降價,容易出現全行業微利甚至虧損。他解釋,一些地方政府為擴張GDP,以惡性競爭方式招商引資,比如違規減稅、財政獎補、壓低土地價格等,變相支持了行業擴張和競相壓價。

事實上,「內捲式」惡性競爭也影響出口,引發國際貿易爭端。國產摩托車曾經在越南有很大市佔率,後來由於競相壓價,搞惡性競爭,產品品質卻跟不上,最後失去東南亞市場的優勢地位。國產電動車由於「物美價廉」在海外受到歡迎,但也引起歐美警惕,認為對歐洲電動車行業構成威脅,並展開反補貼調查,決定徵收臨時反補貼稅。

紀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