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10月16日剛發表《施政報告》提出,要在全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爭取舉辦國際教育會議及展覽,星島新聞集團10月19日便率先在深圳主辦首屆「香港高等教育博覽會」,首次攜手香港12間高等院校,推介香港優質教育資源。博覽會以內地高考生、教師及家長為對象,邀請了本港12間高等院校的高層主持專題演講、即場解答「留學香港」問題。星島新聞集團行政總裁兼社長蔡博士表示,「『香港高等教育博覽會』是星島在內地推出的首個教育項目,這只是一個開端,相信未來會創造更多的『第一個』」。
12場專題講座反應熱烈,吸引了2000名內地師生及家長到場取經,盛況空前。每場講座皆由各院校高層以不同主題主講,亦即場播放院校教學特色短片,並由《星島教育》研究員總結院校的入學資訊。本報輯錄了當日12位講者的精華內容,讀者亦可掃描QR Code 足本重溫每場完整講座。
星島教育組 深圳報道 攝影 蘇正謙 劉駿軒
港大:3個優勢QS排名高
劉寧榮在「香港高等教育博覽會」的壓軸演講中,提到對內地生來說,香港大學有3個優勢,分別是歷史悠久、學術能力強及校園國際化。他指在多個國際排名方面,可反映該校的實力,「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的最新排名中,港大排名第35位;QS世界大學排名也非常高,由去年排26位,上升到17位。」此外,校園國際化也是港大的優勢,讓學生有獨特的學習體驗。
劉寧榮指今年港大有3000名學生,招收非本地生限額用盡後,校內有1200人是非本地生,其中約600人來自內地,其餘則來自全球其他國家,因此香港大學被評為全球最國際化的大學之一,學生在這個環境學習,有助培育開放的思維。
劉寧榮表示,港大雖重視學術,然而收生分數並非最重要。「很多來自創新科技業的人才,都沒有大學畢業,所以分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他指港大所展示的多元和自由,有助孩子打開新天地,他提醒家長,要尊重孩子選擇,因只有具熱情和做喜歡的事,才能走得更遠。
科大:人工智能跨科優勢
香港科技大學創校只有33年,現時已成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郭毅可指,在「2024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該校的「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科就位列全球第10,在中國排名第一,可見該校有關方面的優勢。
郭毅可形容,香港科技大學是中國大學科創的先鋒,在創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超過4000億港元。「『港科大』成員共創立了逾1700間至今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家獨角獸企業。」
從學科規劃方面,香港科技大學會從工作、居住和人類的未來出發,因此該校也推出延伸主修課程,讓學生在主修課程以外,可再延伸主修「人工智能」或「數碼媒體及創意藝術」;此外,該校剛成立了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並在25學年起,提供4個研究生課程,致力培育藝術科技人才。
另外,香港科技大學在教育技術領域創造了很多第一,包括科大Chat GPT、教育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基金、AI講師、全球首個元宇宙雙子校園MetaHKUST、混合實境教室等等。
理大:擁國內外交流機會
香港理工大學全校有超過3000名修讀本科課程的內地生,學生主要來自廣東地區,亦有學生來自北京、四川等地。隨着政府今個學年起將8間資助大學取錄非本地生限額由20%增至40%,黃國賢表示今個學年未用盡限額,相信未來入讀理大的內地生人數會繼續上升。
就香港理工大學對內地生的優勢,黃國賢認為是該校課程注重理工範疇,亦有特色課程,例如酒店管理、設計課程等;「大學設有教學酒店,學生能在酒店中接受培訓,了解酒店業的實際運作模式。另外,理大從國內招聘很多老師,香港始終是國際化的城市,學生擁有很多國外和國內交流的經驗。」理大所有本科生都有3萬元交流獎學金,黃國賢留意到內地生參與交流團的情況,比本地生還要踴躍。
在培育人才方面,黃國賢指理大除了本科課程,亦設有通識課程,培養學生的溝通技能、對國家的認識、從交流中學習外國文化,讓學生擁有全人發展;此外,所有本科生均須修讀「人工智能及數據分析」與「創新及創業」課程,學生能認識時下發展急速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知識,全面掌握社會發展,回應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城大:重視創新及國際化
香港城市大學是一間重視創新及國際化的院校,在本科課程方面,12個學院涵蓋獸醫、工商管理、數據科學、法學等課程,為學生提供具深度和廣泛的課程選擇;碩士課程則重視實踐,且具專業性。李娟表示,城大的課程重視「創新」,貫穿人才培養的特點。她又說,在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中,城大獲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排名第一位,可見該校國際化的環境,「城大會為學生舉辦豐富多元的活動,例如海外交流等,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
在城市大學工作近20年,李娟留意到該校內地生在國際視野和「動手做」的能力,正逐步增強,大學期望招收優秀的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及對未來充滿嚮往的學生,「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她透露,城大計劃增加招收內地生名額,具體安排目前仍在商議中。
提到內地生來港升學優勢,李娟認為,最重要是拓展國際視野,「一個人的視野在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在香港、在城大學習,可讓學生有更全面的眼光看待事情,學習從多角度解決複雜的問題。」她相信在城大讀書的學生,能夠精進有關方面的技巧。
浸大:協同效應推動科研
近年內地和香港的政府及企業,均對科技發展存在需求,並運用各自的優勢發揮協同效應,推動科研發展。呂愛平形容,兩地的研究合作和發展情況「肯定很好」,「香港的優勢肯定是更國際化,它的研究環境更純粹,更聚焦和更單純;內地的人力資源、空間資源、社會資源則更多,所以兩地協同得很好,兩個互補才能一起幹活。」此外,香港作為大灣區城市之一,能發揮地理優勢,便利內地和香港的企業和高等院校合作。
浸會大學近年積極發展跨學科課程及研究,例如在2022/23學年推出4個跨學科課程,今年7月亦將文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合併為「文學及社會科學院」。呂愛平認為隨着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興起,跨學科研究成未來發展趨勢,他表示,浸大目前正集中研究人工智能與創意藝術的跨學科研究項目。
此外,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將於明年第二季投入服務,浸大獲政府選為服務合約承辦機構。呂愛平表示,未來大學亦會積極開拓有關中醫與人工智能的跨學科研究,長遠期望可藉研究將中醫藥國際化和標準化。
港中深:學科緊貼科技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2014年創校,校齡只有10年。中大(深圳)除傳承香港中文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學術體系外,畢業生均獲授香港中文大學的學位。蔡小強表示,該校坐落深圳,是全球高端科技重,所以很多學科和最新科技發展有密切相關,例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等,相信對香港學生來說也具吸引力。
事實上,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也有合辦課程,以培養國際化一流人才,蔡小強表示,2個校區去年合辦的「跨學科數據分析及X雙主修課程」便非常受歡迎,「學生需在4年內,讀2個專業,一個在香港中大,另一個在中大(深圳),2地都是取錄20至25個學額;今年更新增了『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及X雙主修課程』。」
今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可錄取港澳台華僑生,其中透過「港澳台聯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台學生入學考試),就取錄了20名香港學生。明年開始,該校將擴大錄取港澳台學生的模式,「明年(2025年)開始,香港學生可以考慮用DSE成績申請中大(深圳),預計明年上半年可以申請。」
嶺大:培養文理知識兼具
嶺南大學是不少內地生來港升學的選擇,姚新表示,以今個學年和去年比較,報讀本科一年級的內地生人數,比去年增加最少三成,「政府容許招收非本地生限額增至40%後,我們第一年就把所有名額用掉。」他指非本地生中大部分是內地學生,經高考入讀本科課程的學生,其高考分數亦比歷屆學生高約15分。
姚新表示,文史哲課程是最受內地生歡迎的專業,近年數據科學等新興資訊科技亦成為熱門。他指嶺大擁有過百年歷史,辦學宗旨強調「育人」,都是吸引學生報讀的原因,「培養基礎素質、做人道理,希望學生畢業到社會後,是有競爭力的全人。」
嶺南大學今年5月宣布成立數據科學學院,培育全面發展的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家。姚新表示,大學未來致力培養文理知識兼具的學生,「最有理科思維的文科生,最有文化的理科生。」此外,嶺大也致力培養綜合性人才,「第一有足夠的專業技能和知識,第二方面有全人的素質,適應社會的變化。」為響應國家號召,嶺大和內地大學將有更多合作交流的機會,未來亦會積極與內地中學交流。
教大:教育科技新興課程
香港教育大學雖然是提供師訓教育為主,但也有提供非師訓課程,包括跟教育科技相關的課程,例如人工智能與科技、數碼教育等,也成為內地生的新興選擇,以配合未來教育的趨勢。楊少詩表示,教大向來都有內地生申請,近年更有越來越多趨勢,今年內地生數字比去年升幅更逾100%。她估計,除了教大給內地生的支援充足外,畢業生出路理想也是該校的優勢。
「教大有很多師訓課程,過往很多例子中,內地生都可成功在香港找到工作。」楊少詩指,除了因老師需求量大,容易找工作外,很多非師訓課程的畢業生出路也理想,「例如教育科技,我們的課程走得很前,這類課程的畢業生雖然未能立即當老師,但仍然較易加入教育行業。」她表示,教育行業不止是學校,有很多相關範疇,例如出版業、教育科技等等,該校很多學生受過創業培訓後,也會去創業,特別與教育及服務相關的行業都會有優勢。
提到受內地生歡迎的本科全日制課程,楊少詩指除了師訓類課程,現時人工智能與科技、數碼教育等,都吸引不少內地生申請。
都大:重應用型職專教育
香港都會大學是香港政府成立的第一所自資院校,今年更獲批成為本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石雪梅表示,對內地招生的4個學院,分別是人文社會科學院、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教育及語文學院,以及科技學院,「都會大學着重應用型教育,因此同學畢業後,較能順利選擇工作、就業或創業等,出路廣泛。」
作為香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石雪梅指,都會大學將擔當先行者角色,與政府合力提升職專教育的認受性,並與專業技術業界緊密合作,在課程中加入大量實習和工作學習機會,着重栽培學生的應用能力,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學位課程。
此外,石雪梅亦有介紹應用學位課程的特色。她指應用學位課程有數個特色,包括具靈活入學要求;課程亦是為行業或專業而設計,強調為學生提供職前準備,以支持經濟、目標產業或職業的發展。「課程會結合理論與實踐培訓,透過與業界保持緊密聯繫,為學生提供豐富實習機會;另外,業界將參與課程設計、推行和評估,並結合科技促進學習,培育業界需求的人才。」
恒大:栽培全球視野專才
香港作為高等教育的國際樞紐,莫家豪指,香港恒生大學期望透過課程和學習經驗,讓優秀學生將來不僅為香港及國家,也可在全球服務,「在整體地緣政治衝擊下,學生對於國際事務和世界發展有理解,有助他將來在全球,特別是一帶一路的工作,會有很多就業和發展的機會。」
莫家豪說,雖然恒生大學較新,對內地生來說較陌生,然而近年該校的名聲在內地有所提升,吸收不少內地生申請,本學年就收到逾8000個申請,但因自資院校取錄內地生的名額限制,只能取錄300人,讓不少家長失望,故期望教育局能放寬有關限制。「香港作為教育樞紐,不止是為香港青年服務,也應吸引其他地方學生來港就學,把教育輸出去。」
恒生大學有6個學院提供本科課程,比較多內地生揀的是商科、管理、藝術和社科等科目,因他們了解到該校課程跨學科的特色,和內地有所不同,加上「博雅」及「專業」元素,讓學生有很多實習的機會,包括海外學習,讓畢業生就業情況理想,「9成學生在畢業後3個月已找到工作。」
東華:護理課程專業認可
東華學院以醫療護理課程最著名,有興趣的內地生可申請;此外,陳慧慈指應用心理學、應用老年學、幼兒教育、生物醫學及法證生物醫學等,都是東華學院的「王牌課程」,也吸引不少內地生申請。
陳慧慈表示,該校所有課程都具備專業性,故畢業生的就業率很高,「逾8成人在6個月內可找到工作,而且月入中位數達34000元,是全港大專院校最高。」她透露在2024至2025學年,共取錄了250名內地生,較之前增加數倍。為了讓更多內地生申請該校,校方最近成立了中國內地生同學會,希望他們可互相支持及融入學校。
除了專業知識,東華學院也重視學生全人發展。陳慧慈表示,該校會培育「T型專才」。「T是一橫一棟,打直是指深入的專業知識,打橫是廣闊的知識。讀書除了要有深入的專業知識,也希望學生有廣泛知識,如溝通技巧、團隊合作技巧等。」陳慧慈透露,東華學院升格大學的進展正如火如荼,期望2026年初會有結果。「希望來年1月取得第3個PAA(學科範圍評審資格),達到政府要求後再去申請。」
珠海:實用為主專業導向
香港珠海學院是綜合型和實用型的本科大專院校,同時提供碩士課程。朱海山表示,該校的科目以實用為主,並導向專業化,學生就讀通識課程時,將涉及藝術、文學、電腦應用及全球視野,而專業範疇則包括建築,工程、資訊科技、媒體、會計等,課程全部由香港的專業學會認可,「學生畢業後可在香港考取執照,有些專業團體更是全世界通用,這是很大的優勢。」
近年不少內地生來港升學,朱海山分析,主要是香港升學有多個優勢。「香港是國際化的城市,我們本科用英語教學,有助提升英語程度。」此外,課程也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和老師很多時候會進行小組討論,不是『匙羹式』餵養知識」;此外,課堂很多時需要學生以英語作簡報,及鼓勵學生多發問,培育批判性思考,有利提升國際視野和公開演講的膽量。」
在收生方面,朱海山指,香港珠海學院期望取錄心態正面的學生,讓他們在4年的學習生涯,學會如何終身學習。「我們接手由18歲變成22歲的成年人,希望他們的職業道路未定形前,給予他們很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