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新冠肺炎疫情突襲,為及早發現確診者,多名專家均要求本港檢測量要做到「願檢盡檢」,惟本港延至第四波時才可大力提升檢測能力,但仍未能如內地般做到大量檢測。過去一年一直留意着本港檢測能力的香港醫務化驗所總會主席李偉振指出,新冠肺炎檢測屬分子診斷技術,惟並非每名化驗師均熟悉分子診斷技術,導致要在短期內增加檢測數量有困難,直言如再有世紀疫症到來,本港現時的檢測量仍未足以應付。有見及此,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正計畫將分子診斷技術納入為課程的醫務化驗第五個專業範疇,打造成行業未來發展重點,並打算在今年增加三十個醫務化驗學位,加強本港在傳染病上的診斷及改善治療方案,消除檢測「樽頸」。

世紀症情襲港,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早於去年三月時已表示,每日檢測數量需要由二千個增至七千個,惟最終要到八月才可以完成目標,惹來市民關注本港檢測能力上的不足。截至去年底,本港雖有近三千九百名註冊醫務化驗師,以及一百三十五所私人化驗所,但卻未能應付本港市民的檢測需求。

技術近年才趨向成熟

李偉振解釋,現時新冠肺炎檢測屬分子診斷技術,屬較新的化驗技術,技術在近年才趨向成熟。以往使用的傳統測試方法,一般要數日至數星期才有結果,但現時採用分子診斷方式,在標本抽取相關的核酸,進行檢測病毒的基因,最快數小時已有結果。然而,由於本港分子診斷技術發展不及外地,相關的人才及機器亦較少,令到在疫情初期,不論是公立醫院及私人化驗所均面對檢測「樽頸」的問題,增加檢測數量甚有困難。

隨着全球化,世紀疫症亦會愈來愈多,檢測人手亦因而需要增加。現時本港公私營每日合共平均可處理逾三萬個樣本,但李偉振直言,如再有世紀疫症到來,現時本港的檢測量仍未足以應付,「應付大型疫症永遠都不會夠」,但如本港分子診斷技術發展較為純熟,在疫情上或「可以不用叫那麼多次『救命』。」

擬納入為醫務化驗第五專業

理大作為其中一所提供醫務課程培訓化驗師的大專院校,系主任葉社平表示,現時醫務化驗主要分為四個專業範疇,分別為臨牀生化學、血液學、微生物學、組織病理學,雖然課程在二○一二年起已有涵蓋分子診斷技術,讓學生先掌握分子生物學的基礎,惟未有將其獨立成科。

他表示,隨着分子診斷技術日趨成熟,相關技術除可用於傳染病的診斷上,也可協助加強本港傳播源頭追蹤及改善治療方案,而其中分子診斷領域中的次世代定序技術(NGS),亦有助可以用短時間為病人樣本作全面的基因排序,化驗師處理及分析過相關基因排序的數據後,可對比患者的基因排序以了解傳染的源頭。治療方案方面,他以肺癆為例,部分病菌或已出現抗藥性,比起使用傳統的種菌技術,分子診斷可以加快得知病菌是否已有突變,從而給予最合適藥物予患者。

他預計,分子診斷技術將為未來行業發展重點之一,故正計畫將技術納入為課程的醫務化驗第五個專業範疇,以加強培訓現行化驗師掌握分子診斷技術。他透露,已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申請,於課程加入生物資訊科學科目及分子診斷的實習,以培訓分子診斷人才。

七至十年內人手續有需求

根據食衞局於三年前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本港的醫務化驗人力資源推測為未來十年持續會有輕微人手短缺,新一份的檢討報告原定於去年底新一份報告,但至今仍未「出爐」。葉社平預計,隨着人口老化及檢測範圍增加,行業在未來七至十年對人手持續有需求,「我們畢業生每年就業率都是百分百」,故冀來年可以增加三十個醫務化驗學位,以填補現時行業的空缺。食衞局回覆指,有關推算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預計於今年第一季公布人力推算結果。政府會視乎人力推算的結果,決定相關醫療課程的學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