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本來是孩子的強大後盾,但香港人長期處於高壓環境,自身難保,也沒興趣了解子女心事。加上不少父母望子成龍,父母反而變成子女的壓力來源。一旦孩子踏入反叛期,多年累積的壓力爆發,可令親子關係變得緊張;青春期的孩子如若認為家庭支持不足,最方便就是在網上跟陌生人傾訴。如此一來,家長既擔心他們遇上壞人,陌生人的建議亦不一定具實際支援作用,最怕是網友的冷言冷語,讓子女更鑽牛角尖。
為預防孩子走上不歸路,父母必須將家庭變成避風港,孩子有心事時便習慣跟父母傾訴。成人眼中的小事如與同學吵架、被老師誤會或成績下降等,都是孩子的大事,因此家長別看輕這些問題,應多加細心聆聽。平日父母也要多陪伴子女,建立溫馨回憶。此外,父母也要做個好榜樣,以積極態度面對困難,才可對子女潛移默化。
不過,若然家長無法處理子女情緒,或是發現孩子對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經常疲倦、社交退縮、出現悲觀想法甚至自殘,便應盡快尋求專家協助,以防情況惡化。如果孩子年幼,精神科醫生一般先進行心理治療,再視乎病情決定是否使用藥物。家長必須明白治療需時,故要抱有耐性;直至孩子能夠自行控制情緒,便可減少覆診次數,生活也可重回正軌。
精神科 關凱旋醫生
本文章有效性由即日起為期兩年。
168‧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