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機構的披露及執法將影響未來投資流向,以ESG為例,德銀資產管理公司DWS總部上周因被控「漂綠」而遭到搜查。此外,標普500 ESG指數評級最近的調整納入Marathon Oil、推特,卻剔除動視暴雪、特斯拉及Under Armour,也受到一些環保團體的批評。
隨着近年來氣候變化成為一個社會關注的議題,帶有ESG標籤的投資已成為一個主要資產類別。然而ESG的投資組成與回報遠較現實樂觀,讓一些利益相關者感受到被欺騙。據可持續及責任投資論壇的數據,超過三分之二的經理人在ESG的披露不夠透明,其ESG規範訊息不夠充份。
受到高回報承諾而被ESG證券或綠色債券吸引的投資者,也有可能被「誤導」,因為這些證券表現並非可靠指標。美國證交會已提案,要求公司在ESG方面,包括名稱規則、術語定義,以及有關碳足跡、溫室氣體排放要有更多披露。公司必須能提出對於其業務產品的任何綠色或可持續主張的合理性。
也許更好的衡量標準,在於消費者對於綠色產品的需求,是否有助這些公司提高盈利能力,或者在能源及水資源的使用或包裝方面變得更有效率。其他的指標包括公司是否真正在綠色發展轉型,或在脫碳營運中付出更低的融資成本。
綠色投資為公司及機構投資者提供新機會,但我們必須要能更清楚了解ESG的新規範,以及披露相關資訊,才可真正實現對社會、經濟、環保都有正面貢獻的可持續投資。
博譽顧問集團資深顧問
周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