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法案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電器。直到2033年,如安裝住宅太陽能板發電系統可享有30%的補貼。另外,購買美製電動車可享有7500美元的新車稅收減免、二手電動車也有4000美元的稅收減免。然而,這些補貼能否推動潔淨能源、增設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電動車電池等相關設備製造業大規模的返美設廠,則仍不確定。有報道指出,特斯拉也暫時叫停在德國生產電池的計劃,研議將相關設備運往美國生產,以獲取額外的稅務減免。這些相關補助有多少能夠持續,還同時可降低通脹,則仍然是個未知之數,因為大多數為綠色能源所建的製造設施及零組件,來自中國及亞洲的OEM供應鏈。
同時,中國最近決定延續實施新能源汽車免徵購置稅政策至2023年底。這是2014年該政策實施後第3次延長。
歷史顯示,多數由政府政策引領的行業增長通常導致該行業的興衰。美國太陽能商因過去參與者倍增造成過度競爭、過度槓桿化及管理不善而衰退。像是原來領先的SunEdison、Solyndra及Evergreen Solar等美國太陽能廠現已風光不再,有些甚至破產收場。同樣地,電動車行業在短短幾年內吸引了眾多電動車新創公司進入並造成極高的估值,但包括Rivian及Lucid在內的許多新電動車商,仍面臨擴充規模的困難及不斷上漲的生產成本。其他如Lordstown、Fisker、Electric Last Mile的營運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邁向盈利之路還很漫長。
除了電動車及替代能源的股票,投資者可以看看小型核能及其他提供綠色能源零組件的OEM/ODM公司的股票,或是具備自家技術而非仰賴政府補貼的顛覆性電池貯存技術及儲能廠商。在通脹壓力及經濟下行的環境,投資者也要保持警惕,注意這些公司的債務狀況及再融資的結構影響。
博譽顧問集團資深顧問
周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