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9º
  • 80%
  • 2023年6月8日 星期四

勵‧志——困難中的堅持-無國界醫生

  新冠疫情困擾超過一年,世界各地醫療系統面對巨大壓力。猶幸香港有一班白衣天使,由前線到後勤,上下一心,讓香港疫情尚算受控,但在一些資源缺乏的地區,醫療系統幾近崩潰,全靠志願組織提供援助。首屆「呂志和獎—人類福祉獎」得主,無國界醫生(MSF)就是其中的中堅一員。

  剛剛過去的2月,剛果共和國爆發第12次伊波拉疫情,本已脆弱的醫療系統受到新冠肺炎和伊波拉病毒雙重夾擊。MSF與剛果政府合作,深入該國一些遠離人煙的村落進行前線救援,經過多番努力,控制伊波拉病毒不至於大範圍擴散。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是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的名句。醫者父母心,醫護人員遇到有需要的人會全力協助,病人能否痊癒往往受許多因素左右,但無論如何,及時的救助對病患和他們的親友而言,乃是極大的安慰。試想一下,如果不幸染疾或身受重傷,連基本的醫治都沒有,該是多麽的絕望。

  還記得我數年前看過的紀錄片《伊波拉戰疫》(Affliction),一名村民坐在山坡上細訴疫症來臨前他所居住的村莊、鄰居的情況,突然疫症襲來,今天這家人沒了、明天那家人又沒了,最後他們家也只剩下他一個。MSF的到來令原本可以高達90%的死亡率,降至約50%。每當有病人痊癒,醫護人員歡送他離開醫療帳篷,每人臉上流露出打從心底的笑容,煥發的光彩與之前那位村民眼底的灰暗形成強烈對比。MSF的工作正正體現了希波克拉底所講的醫者真諦。

  一位前線同工曾和我們分享,伊波拉病毒就像一樣熊熊的森林大火,他們的資源就像只得兩壺水,但他們仍然會選擇衝進火場,奮力救援。在城市中生活安逸的人為何會願意走到抗疫沙場以及戰火連天的地方投入救援?是那份救死扶傷的使命感。不止是前線的醫護,工程、人力資源、財會、傳訊等後勤人員,無不把病人的福祉放在首位。MSF獲得「呂志和獎」後,隨即把獎金投放於前線救援和培訓,更建立資料庫,為防控工作提供堅實基礎。

  疫症在全球蔓延無遠弗屆,香港這樣的福地尚且在20年間先後經歷沙士和新冠肺炎,感謝一班醫護人員和同工願意迎難而上,幫助、安慰、救治有需要的人。

呂志和獎助理總經理程珍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