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輝 - 為全面通關做好準備|家輝講場

過去三年,暫停通關,市道低迷,各行各業經歷了一場漫長寒冬。直至香港近月與海內外逐步恢復通關,加上社交距離措施多已撤銷,我們終於重見曙光。

疫情前,本港失業率已長時間維持在百分之三以下,相當於全民就業,當時不少行業都缺人,至疫情爆發,失業率才上升。去年九至十一月即使經濟仍受疫情影響而徘徊低谷,失業率亦回落至百分之三點七,反映勞動力本身就不足,如稍後經濟復甦,人手短缺只會更嚴峻。

有業界朋友告訴我,早於上年已「請人難」,有員工先後在年初、年中和年底要求加薪,否則辭職不幹,結果他一年加薪三次,總加幅超過三成。

我估計全面復甦後,人手供不應求情況有增無減。因為香港人口老化,出生率低,勞動人口下降是不爭事實,加上近年移民港人增多,加劇勞動力流失。

既然社會經濟逐漸恢復正常,政府亦是時候重新考慮輸入勞工需要。有人擔心輸入勞工損害本地工人利益,但其實那並非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而是win-win雙贏契機。

舉個簡單例子,全港三十七萬外籍家傭也屬外勞,多得她們幫手照顧本港家庭,本地眾多婦女才可重返職場,釋放出勞動力。以本港女性入息中位數一萬八千元計算,一位在職婦女即使每月需付外傭人工連膳食等支出約六千元,家庭淨收入亦增加一萬二千元,對其家庭以至整體經濟來說都是「增值」。

故此,輸入適量勞工,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做大了整個「餅」,人人都可得益。新加坡輸入大量勞工,為當地各行業提供所需勞動力,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便是明顯事例。

我理解勞工朋友憂慮,亦認同保障本地工人飯碗優先原則。我建議輸入勞工後,若發現某工種人手過剩,便即時停止發出相關工作簽證,這樣大家便毋須過慮了。
邵家輝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