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慈 - 騙案背後|慧眼看世界

經濟愈差,市面出現騙案的機會就愈高。近日警方指出,有市民透過網上買賣平台購買超平價家具,結果有人損失高達數百萬元。能花數百萬買家具的人,智力都不會較平常人低,為何還會中伏?

當通訊和買賣交易平台愈發達,騙徒的手法就愈多元化;但這並不代表傳統的「補藥黨」或「猜猜我是誰」騙案會因此銷聲匿跡。即使市民的防騙意識日漸提高,只要有貪念,覺得當中會有着數,騙徒便有機可乘。

最近有位年長的五金店老闆,跟我分享他差點被騙的經歷。某日有位街外客想買一批建築材料,他給了老闆名片,並說自己是某大型建造商的判頭。因為那批建材價值十多萬元,所以老闆要求客人先付款,然後才幫他訂貨。客人問老闆取其銀行戶口號碼,表示會立刻到銀行入票。之後客人將入票紀錄透過電話訊息轉發給老闆查閱,並要求他翌日早上一定要送貨。老闆不虞有詐,趕緊幫客人訂貨。幸好他的批發商朋友覺得不對勁,告知老闆大型建造商不會派人直接到小店買十多萬貨;老闆恍然大悟再檢查戶口,發現根本沒有這筆入帳。

老闆直言疫情令生意一落千丈,才會盲目相信。當人心急搵錢,又或是覺得找到著數,便會不自覺地只關注自己想要的訊息,對周遭的反應,或其他有用的資訊視而不見。
張慧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