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慈 - 最低工資迷思|慧眼看世界

最低工資委員會正檢討最低工資水平,社會又再就最低工資進行爭論。對大部份打工仔來說,最低工資的意義不大,因為他們的時薪隨時高過法定最低工資。對於無討價能力的基層或長者來說,提升最低工資好像是唯一的出路,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

簡單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最低工資若超過市場的承受能力,會促使老闆減少職位供應,令不少打工仔的最低工資變成最高工資。至於無能力在職場競爭的人,更被排擠出職場外,變相增加政府應付失業救濟的社會福利。由於社會轉型,「外包平台」產生「零工經濟」的合約制工作,讓資方可透過這類承包的方法開銷處理打工仔的工資,避開最低工資的限制。

當局不能只靠一個委員會去審視最低工資的水平,需要建立全面統籌和跨部門合作的機構,以「見樹又見林」的方法改革和管理勞資市場和勞工福利事宜。因為缺乏競爭力的人不易受惠於更高的最低工資,維持現行最低工資又不能解救他們的生活問題,故此政府可針對某類較難請人的工種及某年齡層,以社會福利成本作參考,在不調升最低工資下,津貼某工種僱主或一般僱主,從而增加招聘低收入和低競爭力人士。這策略可減低商界的經營壓力,又能直接幫助弱勢人士,減少福利養懶人的機會。
張慧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