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深明坐以待斃並非良策的道理,故此在俄烏局勢初期,便開始努力尋求填補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方案。歐盟委會員主席馮德萊恩於10月初宣佈,分別連接希臘與保加利亞,以及挪威經丹麥通往波蘭的兩條新天然氣管道開始商業營運,並預期兩條管道的最大輸氣量可達至每年150億立方米。然而,相比起俄羅斯於爆發衝突前的約600億立方米供氣量,新管道只能填補約四分之一的缺口,雖不能說是杯水車薪,但對解決歐洲能源危機似乎無補於事,天然氣短缺問題仍然嚴峻。
為減低供應短缺所導致的天然氣價格飆升的問題,歐盟提議對天然氣價格設立上限機制,但遭到德國、丹麥及荷蘭反對。而德國更提出2000億歐羅的紓困計劃,當中有960億歐羅用於紓緩國內消費者及企業所承受的氣價衝擊。但計劃遭到歐盟其他成員國指責,指其應聯同各成員國共同應對能源危機,而非單獨推出補貼從而加劇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差異。事件反映歐盟成員國之間未能團結一致應對危機,加上俄羅斯表明,將會以完全停止供應,以應對歐盟將天然價格設立上限,在內憂外患下,歐洲要解決天然氣亂局,以至能源危機似乎仍束手無策,天然價格相信於第四季仍有一定上升空間。
光大證券國際環球巿場及外匯策略師
黃俊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