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耀」未來|明智選擇太陽能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年愈來愈多人在屋頂建造太陽能發電系統,亦有不少公司在大廈的天台設置太陽能電站,這個趨勢可謂市場樂見。參與者除了為本港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同時把閒置的空間充份利用,帶來經濟效益。根據筆者的經驗,一個200kW的太陽能發電站可為業主賺取豐富的被動收入,若以12年的長期投資計算,回報有機會超過1100萬港元。

市面上的太陽能板系統五花八門,有些太陽能營運公司標榜產品屬日本品牌或韓國品牌作推銷。筆者從事太陽能事業超過18年,親身經歷過多次的行業大洗牌,能夠跟讀者分享當中的演變。

在筆者踏入行業之初,太陽能板的生產幾乎由日本企業及德國企業壟斷。日本企業一直在太陽能產品的研發投入龐大資源,所以該國的技術及產品一直遙遙領先。而德國企業就因大力推動環保事業,政府以補貼的形式推廣太陽能的運用,故不少德國企業趁勢跑出,形成一股引領太陽能工業的力量。

不過,大約2010年開始,中國政府對新能源加以重視,並且大力支持補貼太陽能板的運用,相關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起。通過一輪又一輪的汰弱留強,不少中國太陽能企業成功打入世界市場,獲得一定市佔率,並把大部份的德國和日本廠商擠出。

根據世界太陽能協會的排名,2020年前十位的太陽能公司,有九家是中國企業;領頭的代表企業有隆基、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等,公司市值動輒過千億元。

購買太陽能板應該光顧「一級供應商」(Tier One),其中一個原因為銀行較大機會視這些品牌的太陽能板為可融資性產品,項目要通過融資相對較易。而且,這些品牌在競爭激烈的太陽能行業裏,存活率普遍較高。

另外,選錯品牌的太陽能投資者最怕就是產品需要維修或更換舊板時,找不到原有供應商提供服務,說好了的10年保養沒法兌現,這樣到頭來便得不償失。
香港光電控股主席
吳克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