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識滿天下|Now & 給你一個家

中大新亞書院學生餐廳名為「Now &」,意指「當下」,活在當下,吃在當下,享受當下,一日三餐愉快享用的地方,這裡就是你的家。

幾個中大人有個共同理念,想為中大校友做些事,凝聚校友力量,回饋母校;機緣巧合之下,齊齊拍擋做了學生餐廳的老閭。

二○二○年十一月,經營了廿二年的學生餐廳因疫情影響無法維持,宣告結業的時候,學生都表示非常惋惜;當年住校的Kendy感受特別深刻,寄宿生以校為家,男生尤其不愛煮食,新亞宿舍與飯堂只有咫尺之遙,數不清的青春歲月曾經在這裏消磨,熟悉的家常便飯,也曾給予離家的孩子身心溫暖。

學生餐廳重新招標,Kendy、Sunny、Johnny、Louis、Ryan,前四位都是中大人,又是商學院EMBA同學,他們進修的是金融、會計等專業,與餐飲扯不上任何關係,Ryan是唯一對餐飲業有興趣的。藉着餐廳重新招標的契機,落實了他們回到母校服務的決心,這個五人組合,就這樣以大無畏精神投下標書。

一個外行的校友團隊,怎樣打敗兩個行業對手脫穎而出?Kendy說:我們完全沒有餐飲業優勢,唯一的勝算,是中大人的同理心,因為我們都曾經是這裏的學生,最能理解學生的需要,致勝之道是將心比心,我們抱着這份感情投入事業,這是其他競爭者絕對沒有的條件。

中大校友接手營運,學生餐廳煥然一新,一壁畫牆交給學生自由創作,畫上遠山、太陽、白雲,山外有山,看見世界之大;主題寫着:The world needs what you've got(天生我才必有用)反映學生的正面樂觀心態。昔日只供應碟頭飯的飯堂,劃分成三個區域,主要的餐飲區,除了家常兩餸飯,同時提供適應各地學生口味的菜式,包括火鍋、泰式小菜、咖喱、素食、水煮魚……在成本控制下,選用食材也不惜工本,餐廳出品未必是最便宜的,但CP值卻是最高的。餐廳為學生而設,當盡量滿足學生的渴求,意見欄的學生留言就是他們的指標。曾有留言說:「我想食雪糕」,不久餐廳就有雪糕供應。又有留言說:「能否做人參雞湯呢?」現實條件下,這道菜實在提供不了。

「Chill Area」是休閒區,同學可以相聚談心、或社團聚會,也是交誼和活動場地,偌大的空間,隨意擺放的沙發和桌椅,予人溫馨、舒適、完全放鬆的感覺,是凝聚人氣的地方。

分隔出來的教職員餐廳「卧龍館」,有散座和客房,供應大廚私房菜,儼然是個宴客的小酒家。消費較高的卧龍館,是平衡學生餐廳收支的唯一渠道,他們努力推動業務,通過各人的關係網絡,開業僅一個月,成功接得農曆新年前的一系列訂枱,可是一聲防疫令下陣腳大亂,當日急謀對策,決定推出盆菜應節,重新推銷,希望彌補損失,維繫餐廳的正常運作。

對於五位合夥人來說,陌生的行業,陌生的工作,無疑是一項很大的挑戰,正因為新手,可跳出舊式飯堂的傳統框架,運用新穎的思維,現代的智慧,以實踐為學習,從挫折中求進步。他們分工合作,唯一在英國留學時做過餐廳兼職的Ryan,全身投入管理業務,其餘各人分擔市場推廣、管理帳目、人力資源、場地設計、資訊科技等,慶幸舊員工都回到崗位上,一個暑假準備就緒,餐廳以全新姿態迎接學生。

從未接觸過餐飲的Kendy和Sunny,他們上班以外的時間都在餐廳幫忙,收銀、送餐、抹枱、清潔,那裏忙那裏幫。有一天沒有人洗碗,Kendy捲起衫袖就來了,他回憶當時手足無措的情景:眼前堆積的碗碟像一座小山,不知該從那裡着手呢?可是他想到,如果這些碗碟沒洗好,明天學生就沒有早餐了,於是就埋頭埋腦地洗,過了不知多少時間,一堆碗碟好像永遠洗不完,當他歇下來望望外面漆黑的天空,卻見天空發白了,已經天亮了。在家從未洗過碗的Sunny也有體驗,第一次洗碗,雖然戴上長手套,不知怎的污水還是滲入內裏,侵入皮膚,弄至雙手起了密密麻麻的紅疹,這是個可怕的經驗,但沒有減少他對工作的熱誠。其實兩人都在做兩份工,白天一份為生活,晚上一份為理想,若問累否?回答是:身體十分疲累,好辛苦;但心裏快樂、很滿足。(上)
撰文:予倩

本欄由中大EMBA課程專訪成功機構,冀讀者能從中借鑑其成功理念及心得。
統籌:香港中文大學EMBA課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