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穎瑜 - 思考香港|知瑜之樂

執筆之時,正為第二屆中新青年企業家論壇準備嘉賓發言。這是一個由新加坡廣東商會和新加坡中資企業協會主辦的、跨區域大型活動,參與者來自廣東省與新加坡,聚焦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同場的講者包括華為國際有限公司的副總裁成昊先生、廣州產業促進局的總經理王楠先生等。事實上,這已經是我於半年內獲邀發言的第三個、以大灣區為主題的大型活動。在我出席過的論壇當中,最多年輕人參與的一次,曾經吸引到逾六百位青年人在線。還記得那次的學生提問,主要圍繞:區內對甚麼樣的人才需求最殷切、非華語人士(如印度人、馬拉人)是否適合到大灣區發展等議題。反映當地年輕人的務實態度,側面顯示了他們對大灣區的好奇心,同時也凸顯了香港作為雙語城市,能夠面向英語社群的發展優勢。

在新加坡的另一個體會,是當地人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有相當的關注度。記得一次與當地的專業人士茶敍時,最先被問及的話題,正正與灣區的潛力,以及區內不同地方之間的比較優勢有關。

不少新加坡人認為,香港作為大灣區的重要一員,有近水樓台的優勢。一位於李光耀管理學院修畢公共政策碩士的香港青年告知,他的同班同學都認為,來自香港的他最理所當然的事業發展基地,首選是粵港澳大灣區。因為這個城市群的人口是香港的十一倍,地區生產總值接近一萬六千七百萬億美元,產業類別多元化,將可發揮巨大的規模經濟和群聚效應。而且,比起東盟,大灣區的同質性更高,更有利於青年人在區內游走。

談到香港在大灣區的優勢和定位,由於早年港劇、港樂和港美食的成功輸出,加上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理所當然地,成為新加坡人最熟識的大灣區城市。事實上,香港也極有可能成為他們落腳大灣區的首選根據地。常說未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香港作為九加二佈局中的重要一員,國家最國際化的城市,或許可以借助彼邦的視覺,重新思考自己。

參加論壇,也讓我認識了一些星洲的職青。其中三位不約而同地,在兼顧全職工作之餘,也創辦了非盈利組織,希望連結同路人去實踐社會使命。當中一位青年,創立了一個致力促進東盟與中國青年互動交流的平台。機構成立三年,已經薄有成績,今年年底將會派代表,到泰國出席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同步舉行的青年峰會。

我好奇這位年輕人,為何選擇以推動中新青年交流為己任?原來他大學時期,曾經到復旦交流一年,深深體會到中國青年的上游動力和水平之高,希望搭建平台,讓更多新加坡、乃至東盟的青年人,有機會大開眼界,知己知彼。
黎穎瑜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