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能成為世界知名國際城市,全賴一流基建及具標誌性的建築物,當中建造業肩負重要角色。筆者過去數十年在業界打滾歷程中,工程項目「一時餓死,一時飽死」問題屢見不鮮,自97回歸後這現象尤其明顯,這種兩極情況對業界打擊沉重。由於建造業與其他行業有些根本性的分別,例如一間餐廳開業,情況配合下可以座無虛席;又譬如一間零售店開張,配合推廣宣傳也可立刻其門如市。
唯獨公共基建項目,必須先有概念,再進行環評諮詢;待有了初步設計及政府內部通過後才可排期申請撥款興建,即便未到「拍板」一刻已花了不下三、五年時間;還未計及撥款通過後需尋找顧問公司,然後進行公開招標、詳細設計,又多花一年半載!新婚者已開始身癢,工地或仍未動寸土。由此可見,無論是「拉布」,或是為政者失誤而引致以上任何過程中斷後再動工,業界及整個經濟也必須付出沉重代價。
儘管本地未來工程量日增,但業界技術工人老化,並缺乏年輕入行者,加上早前個別工程項目出現事故,業界亦正面對不少壓力和挑戰。只望當權者能多聽取業界訴求、將困局化作機遇,為經濟復甦和未來發展提前作好準備。
棠記工程董事總經理
向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