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業 - 由天台學校到天水圍神童|安業興邦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支關於天台學校歷史的短片,那些記錄學生在徙置大廈天台上課的黑白畫面,對許多年紀稍長的香港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社會不算富裕,入學讀書不是容易的事,雖然天台學校一般設施簡陋,有些甚至連課室都沒有,學生只能露天上課,夏天頂着烈日,冬天忍受冷風,每日跑七層樓梯是指定動作,但對於當時的基層孩子來說,能夠入學讀書已是天大的恩賜,哪裏還可投訴抱怨。那個年代的窮人恩物不是四百萬元「上車盤」,天台學校才是。

作為低廉學費的平民教育,高峰時期全港有一百九十二間天台小學,與那個年代的制水措施、廉租屋一樣,成為香港艱苦奮鬥的時代記號。七十年代經濟開始騰飛,政府推行九年免費教育,正規小學如雨後春筍矗立,天台學校才漸被淘汰走入歷史。當年學生上課的艱苦情景,對今日香港年輕一代來說,可謂無法想像,但正正因為環境艱難,反而造就了當時師生之間相濡以沫的融洽關係,以及學生不怕艱辛的刻苦精神。對於將來投身社會做事,這可能比單純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來得更加寶貴。

隨着徙置大廈的沒落,天台學校今日亦已成為集體回憶,不再復見,一如香港由塑膠花的輕工業時代逐步走向全球資本流通的國際金融中心,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而現今世代的學習模式亦出現了急劇變化,不再局限於物理和物質條件,取而代之的是再無時空限制的網上學習甚至乎虛擬教室。獲香港大學破格取錄入讀工程學院的「天水圍神童」十三歲學生劉鴻志,據報在疫情期間便善用網絡資源,在網上修讀世界不同大學的課程,就是最新「示範單位」。今時今日,想讀書毋須跑上天台,跑去公共圖書館借部電腦,便有無數「老師」和教材任君選用。

十年前,在職進修叫做「增值」;今天,終身學習已是「基操」(網絡流行語,即基本操作),至少也要不斷學習新科技,緊貼時代,充實自己。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不學會用線上會議軟件,在疫情期間連見工面試也成問題。時代在變化,學習模式也在變化,不變的是「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至理名言,全球在搶人才,學識將會變得更加值錢。並非人人也是「神童」,但人人也可善用科技,持續學習,變得更大更強。
曾安業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