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公佈推出「簡約公屋」,按計劃未來五年興建約三萬個單位,供已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住戶申請入住,以家庭為優先,最長可居住五年;結合簡約公屋和傳統公屋總供應量,現時約六年的公屋輪候時間將可封頂,有望在四年內降至約四年半。換言之,若一切順利的話,無殼蝸牛東遷西徙的都市遊牧生涯可望提早畫上句號。
有人說,簡約公屋遠離市區,未必人人想入住。這或許是真的,但不影響計劃的成效。
正所謂,百貨應百客。總有人為了不想捱貴租,或希望讓家人住得舒適一點,不介意每日交通時間長一點。這類家庭估計為數不少,簡約公屋可以成為他們的避風港。只要有市民受益,計劃就值得做。
更重要的是,除了入住居民獲益,其他基層家庭也有望受惠。簡約公屋的誕生就如在劏房市場投進一條鯰魚,令劏房業主萌生危機意識,主動作出改善。簡約公屋比許多劏房都要「企理」、寬敞,又有獨立廚厠,且治安和管理較佳,出租劏房為了生存,就需提高競爭力,包括考慮降低租金。據指現時市區劏房平均呎租四十元,相比於市區簡約公屋的八元呎租,租金大有下調空間,至少不敢像以往般大幅加租;同時,居住衞生環境亦會得到改善,如果條件惡劣,豈非等如鼓勵租客執包袱走人?
香港地少人多,面積「的骰」的劏房可補房屋供應不足,本非壞事,問題在於其租金不合比例地高,以及居住環境衞生常為人詬病。這全因公營房屋長期供不應求,連劏房亦變得奇貨可居,自律的業主或會殷實經營,但不老實的便肆無忌憚,甚至獅子開大口。以後有了簡約公屋這「天敵」,希望劏房市場這一缸沙甸魚可變得「健康」一點。
曾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