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業 - 讓愛植入社會骨髓中|安業興邦

施比受更為有福,當有能力、有機會幫助別人時,就當盡力施予援手,因為有緣份幫人,不僅是福氣,有時更是運氣,請好好珍惜這份「好運」。

海關女高級關員吳玉蘭是兩名孩子的媽媽,由於無私捐贈骨髓救人,日前獲義務工作發展局頒發義勇獎。據報道,吳玉蘭十八歲時已登記成為志願骨髓捐贈者,二十多年後即二○一五年第一次接獲紅十字會通知有機會與一名病人的骨髓脗合,但最終不成事;直到五年後,才真正「完美配對」了,成功挽救了一條生命,亦幫了一個家庭走出黑暗的深淵。

正如吳玉蘭說,「咁難(配對)都可以係你,係注定嘅!」除了良緣天定,或許冥冥中我們每一個亦命定了與地球上某一人的骨髓脗合,好叫我們可以伸出援手,見證美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但拯救人命也講緣份和能力,許多人一生中可能就只有這樣一次機會,大家不要白白浪費!

單是香港,每年便有近一千名成人及兒童罹患血癌及其他嚴重血病,如果找不到合適配對者捐出骨髓,他們的生命便會在無盡的等待中進入倒數。大家可能還記得,一九九一年的「救救小哥頓」運動。當時年僅十六個月大的小哥頓吳品宏因患血癌,一家專程從加拿大返港徵求骨髓捐贈者,小哥頓的故事在電視熒光幕出現後,迅速引起全城關注,而全球首個以華人為主的「香港骨髓捐贈基金資料庫」亦因此誕生。

轉眼間,香港醫學界與癌魔抗戰三十一載。截至二○二二年八月,本港有逾十六萬人登記成為志願骨髓捐贈者,並成功為一千一百二十二位本地及一百二十九位海外病人提供合適的骨髓移植治療,醫學界和有心人的努力與愛心令人敬佩和讚許。但與此同時,相對每年約一千名新血癌病人,顯然還需要更多志願骨髓捐贈者,為這場「血戰」增添彈藥和希望。

其實隨着科技進步,捐贈骨髓的不適和風險已近乎減至最低。現時絕大多數捐贈者都採用「外周血幹細胞」採集方式,以取代傳統的「抽骨髓」,毋須全身麻醉,亦毋須住院,與二、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香港,可以透過先進的醫療科技去幫助別人,更需珍惜機會。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上尉見到一架敵機俯衝下來,他不是第一時間躺下避難,而是奮不顧身把身旁的同僚緊緊推壓在自己身下,其後回頭一望,發現自己原本的位置已被炸成大坑,他救人結果救了自己。登記捐贈骨髓,讓愛在社會傳遞開去,獲益的最終就是自己。
曾安業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