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9º
  • 82%
  • 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油尖多士——報復社會

  上海發生小學生遇襲的慘案,消息遭封鎖,行兇動機謠言滿天。但只是短短一個月,中國各地接連有四宗濫殺無辜的慘案,更證實魯迅所言「怯者憤怒,抽刀向更弱者」的真知灼見。

  弱者向更弱者的報復,到底是一種甚麼心理,美國學者司各特於八十年代專門考察東南亞農民,將農民的消極、偷懶、裝傻,小偷小摸,暗地搞破壞,稱為「弱者的武器」。

  因為缺乏正當改變命運的渠道,這種「弱者」選擇的不是反抗,而是報復,他們心理上放棄了自我奮鬥,或者大規模的聯手抗爭,只能產生認命,破罐子破摔的反社會心態。在中國社會的最底層,這種反社會心態十分普遍,中國舊小說裏低下階層的反抗,往往都帶有強烈的報復色彩:女僕、妓女,都是動不動就以自殺相威脅,發誓「化作厲鬼也不放過」,他們受了一輩子委屈和痛苦,最後魚死網破,只求出一口惡氣,像水滸裏的李逵,劫法場的時候打不過官兵,只能藉殘殺無辜,虐待俘虜來盡出惡氣。問題是這種惡棍,卻獲得中國底層社會的普遍認同,視作英雄好漢。

  這種反抗當然不是為了追求正義,而是為了報復而報復,他們根本不在乎正義或是伸冤,報復本身是目的。因此,報復愈瘋狂,就愈有滿足感。因此這種兇徒往往聲稱「多殺一個人就已經賺了」,若只有自己蒙受不公,就是「吃虧」。

  但中國統治向來缺乏公義的精神,制度不公正、人權不平等,個人利益缺乏合理保障,這種報復心態如何能消除?難怪簡稱「報社」的「報復社會」,也是中國網絡的流行語之一。

陶傑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