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 - 從沒想過的問題|油尖多士

港人到英國,文化上不算陌生,正如許多人提過,英國的紅巴士、郵筒、公園的長櫈,港人見了很熟悉,但是有的事情做夢也沒有想過,就是美國左派帶動的性別文化,一早滲入英國大學甚至是中學校園,與別人交談時要留意「代名詞」。

年輕人在社交平台介紹自己,只貼出照片沒有用,還要告訴別人自己用的是甚麽代詞,是他(He Him His),還是她(She Her Her),或是另有選項。稱呼別人,尤其是學校裏的老師,用錯代詞,等於錯判其性別,如果遭學生投訴,輕則道歉,重則丟掉飯碗。

西方左派思潮主導教育和娛樂多年,校園裏,性別問題儼然頭等大事。交通工具的廣播,省去稱呼乘客「女士們 先生們」;餐廳裏洗手間的標誌,不再以簡單的裙裝或褲裝區別,似有刻意模糊分界的傾向;交通燈改掉公仔圖示,以男女性別符號疊加,創造出新符號,狀如一隻羊頭上只有一隻角。

代名詞本身是從西方語言輸入,中文原本沒有這麽複雜,無論男女,一概籠統地稱為「伊」或「其」,包括廣東話的「佢」,古文寫作「渠」,一直通用無礙。在性別模糊議題上,中文領先西方左派千百年,但不是逐一列出更多性別選項,而是反其道而行,不說破不點明。

 京劇和莎士比亞時代一樣,由男演員反串女角,譬如民國時代的「四大名旦」,但舞台之下,不需要刻意公開其性別傾向到底如何;另一方面,廣東粵劇和紹興越劇,又有女演員反串男角的傳統,陰陽交融的境界,盡在不言中。今日左派趨於極端,最大問題是凡事都要打破沙盤問到底,設置各種條條框框,口喊自由多元,其實是想盡辦法把人管死。
陶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