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控中心承認,這隻病毒將持續存在,但美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大規模接種疫苗,以及確診者康復產生免疫力,已達到「群體免疫」,今時不同往日。
最早提出「群體免疫」方向的是英國首相約翰遜,不是約翰遜有遠見,而是傳染病學發源於英國。美國疾控中心的宣佈,等同告訴全世界,這件事已經告一段落。甚麼「疫情」、「防疫」、「社交隔離」、「密切接觸」的詞彙,可以從新聞稿中刪除,不須再大做文章。
最早取消所有「防疫」入境限制的是英國,但依然要等美國人發話,才一錘定音。防疫兩年半,等同在全世界掀起一場競賽,較量的不僅有醫藥科技,公共衛生制度,經濟基礎,控制疫情蔓延和恢復正常生活的速度,更主要是比併膽識:英國首相約翰遜被迫下台,但他最早提出「群體免疫」的方向;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親身示範染病後數日康復,繼續競選拉票,這般氣魄,是過去至少一兩百年來國際地位的顯示,與之相比,即使文明如日本,至今也未正式開關。
接下來是跟隨美國CDC的指引,還是堅持自己的一套?對於大多數國家,選擇不困難:泰國即宣佈從十月起降低新冠病毒的危險級別,與流感看齊;甚至北韓也解除了戴口罩的強制令。
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