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開又講,政府說希望通過消費券來推動香港發展電子支付平台,但就親身經驗及觀察,似乎仍未算十分成功。以往有用開電子支付平台的商舖,會繼續用,至多接納多一兩個新平台;但以往冇用開的,卻不見得有很多會為此破格。我去街市買菜、去深水埗電腦商場買電腦配件,以至很多地方消費,依舊要用現金。
這兩三年來疫情肆虐,正如之前說過,很怕買嘢時要用現金,尤其是怕收到找贖後的零錢,怕污糟和會播疫。在疫情高峰期,我和朋友都曾經一度緊張到,要向街市收回來的鈔票噴消毒噴劑。所以商販能用電子支付平台,實為很多市民所望。尤其是八達通已經發展到,可以用簡便流動收款機來拍卡,且機是送給商販的,豁免了有關的啟動成本,以及半年的銀行過數費用,但在我光顧開的街市,也只有一檔可以用八達通,可謂一葉知秋。
如果又無費用,用起來也不算麻煩,為何這些商販還這麼固執,在疫情肆虐下,仍抗拒讓顧客用八達通來找數?想來想去,我唯一想到的,恐怕是稅務原因。
蔡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