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 飯盒和便當|潮談

踏入2月,學校逐步恢復全日面授,但疫下已經三年,很多問題需時間重新適應,原來學童午飯也是其一,有飯盒供應商「甩轆」,令學童未能按時午膳,上周更鬧出衛生問題,學童吃後不適,讓風波愈鬧愈大。

記得小時讀書,母親每朝會為我準備好保溫飯壺,帶飯返學校吃,餸菜大都是臘腸加咸蛋,又或者梅菜肉餅之類,但問題是飯餸混在一起,置於保溫飯壺中,經幾個小時發泡,味道和口感都大打折扣。

如今學童就算自己帶飯,飯盒也精緻得多,分成一格格,飯還飯,餸還餸,飯餸分明,再以微波爐「叮熱」,也總算熱燙可口,不似我們童年時。且更可委託供應商提供飯盒,據說他們應用的是飛機餐科技,讓飯盒安全,且吃來新鮮。但可惜,今次還是鬧出衛生風波。

我們叫飯盒,日本人叫便當。日本女士習慣為丈夫、孩子做午餐便當,且往往是「愛心便當」,不是簡單一盒飯加上幾塊肉幾條菜,而是悉心考究,食物配搭,不但要可口,且要兼顧健康,葷素均衡,營養豐富。但問題是有益的食物通常也不會好吃,而便當亦不會新鮮熱辣,香味自然欠奉,因此,只能在視覺上動腦筋,以引起食欲,於是,在日劇或電影中,我們常常看到精緻、趣怪、五彩繽紛的便當,讓人羨慕不已。

台灣曾經歷日治時期,生活習慣深受日本影響,從書中讀到很多當地文人話說童年,經常講到母親準備便當的故事,也是十分溫馨的一份回憶。
蔡子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