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亞洲多數經濟體高於央行目標的通貨膨脹率,現在已經趨於緩和,數據顯示總體通脹已在去年下半年到頂,儘管核心通脹更為頑固,尚未完全緩解。
中國經濟反彈較預期快
據IMF亞太部3位經濟學家預計,隨着金融和大宗商品逆風的減弱,預計通脹將在明年回到央行的目標區間,而隨着美國聯儲局加息步伐漸近尾聲,強勢美元匯率有所回落,緩解了亞洲多國央行一直加息以應對高通脹的壓力,因為目前亞洲貨幣匯率出現回升,大部份貨幣抵銷了去年約一半的下跌幅度,直接紓緩了這些國家國內價格的壓力。
部份國際機構和專家人士對亞洲經濟今年的前景也漸趨樂觀,摩根投信分析稱,在經濟恢復增長的帶動下,亞洲與新興市場股市的企業營收趨勢與利潤率,也將出現改善,整體獲利前景有望優於其他市場,將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的選擇機會。
有分析人士更表示,2023年世界經濟的主要希望,還在於亞洲經濟板塊的逆勢穩健增長,雖然印度、東盟經濟雖將有所降溫,但仍將實現6%和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沙特等中東經濟體受益於全球能源短缺危機,2023年預計將有不錯表現,今年亞洲經濟的表現將優於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
去年12月,隨着疫情防控措施逐漸優化,中國經濟活動比預期出現更快反彈。IMF認為,由於亞洲地區一半貿易發生在經濟體之間,而中國擁有強大的貿易和旅遊體系,因此中國經濟的反彈對亞洲來說是一個積極消息,最新的《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經濟展望》也顯示,中國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亞洲其他地區的產出就會增長0.3%左右,IMF估算今年僅中國和印度就將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半以上,亞洲其他地區將貢獻額外的四分之一,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都恢復了疫情前的強勁增長。
黃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