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欄|讓貓主子乖乖不動

  看了網上一段影片,一隻貓被人揑住頸後的皮時,就會動也不動,好像被點中穴位一樣。我上網搜尋一下,原來甚至乎是有一個夾,其用途就是專門令貓乖乖不動,當你放開夾後,貓就立刻周圍走,你再捉住牠時,牠又會不動。我想養貓的都知道貓的這個特性,但原來不止是貓,連貓科動物都有相同特性。
  科學家就此進行研究,想了解為何貓科動物甚至是兇猛的老虎,在頸後的部位都有這個如穴位的特質。實驗發現,出生後的小貓都已經有這個特性,但當被「點穴」的次數愈多,「穴位」愈不管用。原來這個「穴位」是貓科動物在多年的演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特性。
  貓媽媽需要在小貓年幼時把牠們搬來搬去,搬的方法就是用口叼住小貓的頸後,一叼住,小貓就會自然地放軟身體,乖乖不動,讓媽媽將牠們帶到安全的地方後才再生龍活虎。但並不是所有小貓都會乖乖不動,總有一些可能比較活躍,被叼着時仍繼續扭動,結果當貓媽媽遇到敵人要逃跑時,那些不懂事、危險時還周身動的小貓,可能在逃跑時不慎地從貓媽媽口中掉下來而被敵人獵殺。一代接一代的物競天擇,到最後大部份生存下來的小貓都保留了被媽媽叼着便會乖乖不動的特性。
  有趣的是原來人類也是一樣。人類幼兒哭喊的時候,只要抱着他行走,他就會停止哭喊。我以前以為這是因為當抱着他行走時那種晃動,讓他感受到出生前還在媽媽胎中的安全感,但想深一層,在懷中的話理應不管行或企都有安全感,所以這好像沒甚麼關係。科學家推斷,道理其實和貓是相同的。當媽媽抱着幼兒行走時,幼兒會自然地抓緊媽媽,就像猴媽媽在樹林中移動時,小猴子都會乖乖攬緊媽媽。有這個特性的小猴子和人類幼兒就可以適者生存,流傳下來。
  所以當遇到頑皮又愛哭的幼兒時,可以試試抱起他踱步,用這個方法讓他自然冷靜,不過當你停下來,他就會再哭。
此欄長刊《星島日報》專欄版
森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