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清零」與「共存」之爭下的經濟民生|北漂見聞

過去一周,新冠疫情大流行「第五波」在香港趨緩,但另一個內地的國際化城市上海,卻仍在處在抗疫的風口浪尖。

上海自從3月下旬分批封控,到4月全面封城至今已將近一個月。圍繞防疫策略應該持「清零」或轉向「共存」的爭論亦愈演愈烈,某些傳媒撰文將防疫方式分歧上升到關乎「國本」,甚至將其比作中國與西方世界的「文明之爭」。可見這已不是單純基於科學的理性討論。

不幸的是,這種「角力」的代價相當慘烈。民生層面方面,筆者社交網絡上不斷看到來自同事朋友的分享,他們不僅人身自由受限,就連吃飯也成了問題。全市的瓜果蔬菜、雞鴨魚肉供應都因為封城而中斷,全民都要晨早起身才能在網購平台上「搶」餸。即便能如此,能搶到的亦只是蘿蔔、番薯等梗莖類蔬菜,而且以前一餐的飯量不得不分為兩餐食,或者將一日三餐減至兩餐。除此之外,網絡上亦出現一些個案,受疫情影響白車無法及時抵達家中,或者因醫院無瑕接受急診病人,導致有其他疾病的人士因此延誤治療而身亡。

經濟層面方面,上海持續封城亦使得企業面臨嚴峻挑戰。4月中旬以來,電子、汽車行業的商業領袖陸續發聲,指出如果上海不能復工,周邊的供應鏈都將出現問題,5月後所有相關科技及製造業工廠不得不停產。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上周亦代表該國在當地的商會,向政府遞交懇請盡快復工的信函,力呈持續封城對製造業的長期不利影響。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