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中美關係降溫未有時|恒聲集

3月2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佈,重新豁免對352項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涵蓋估值約3700億美元的商品,並向前追溯至去年10月12日及延期至今年底。雖然比起去年10月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所提出的重新豁免商品項目549項,數字有所下降,但鑑於近期美方頻頻質疑中方在俄烏衝突中的立場、今年美國期中選舉仍須以「抗中」為政治籌碼等因素,能夠有超過六成商品獲重新豁免,已是近年中美貿易戰中的利好消息。

究其原因當然還屬嚴重的通脹問題,美國2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升7.9%,增速較1月加快0.4個百分點,再創逾40年新高。而且由於俄烏衝突始於2月24日,局勢惡化及制裁行為對物價的負面影響未能直接反映在數字上,相信3月仍會繼續維持高增幅,甚至不排除將突破雙位數。被聯儲局視為通脹指標的核心個人消費支出價格(PCE)數據,上月亦按年增6.4%,按月升0.6%。
豁免關稅僅權宜之計

其次,本次豁免的商品大部份為美國市場的基本必需品,例如汽車工業零件、化學品及一般消費品等,加上這些商品在過去加徵關稅期間,其稅項亦多由美國進口商承擔,最終轉嫁至終端消費者身上,對中方出口數字並無太大影響。從今年首兩個月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字就可以印證,首兩個月中國內地對美出口5834億美元,按年增加11.1%,而對美貿易順差3808.8億美元,按年增加14.2%。

此外,美國企業對政府施加的壓力,相信亦是本次豁免的重要原因。在1月下旬美國國會兩黨140多名眾議員聯名致信戴琪,建議恢復並擴大對中國商品的加徵關稅豁免範圍,因加徵關稅對美國的製造業、漁農業、零售業、能源產業、科技及服務業等各行各業的公司造成廣泛影響,因成本上漲而競爭力下降。

然而從宏觀來看,筆者認為,中國作為美國強而有力的國際經濟及話語權挑戰者,對部份商品豁免關稅,甚至近日來頻頻與中方進行高層對話,都只屬於戰術方面的調整,美國不會改變其對華戰略方向,日後或會轉以科技精準脫鈎、金融制裁等手段制約中國企業的發展,中美關係想要真正降溫,相信難以在短期內實現。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