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逆勢減息意義何在|恒聲集

在全球各國央行進入加息周期下,中國人民銀行卻於上周逆勢宣佈縮量減息,一方面將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OMO)的中標利率皆下調10個基點至2.75%及2%,另一方面則在6000億元(人民幣,下同)MLF到期之際宣佈開展4000億元MLF操作。

內地7月份經濟數字除了貨物貿易數據之外,其餘皆不盡如理想的前提下,縮量減息的佈局是相對合理,對於外貿、投資、消費都有一定推動作用。昨日央行不對稱下調8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1年期LPR下調5個基點至3.65%,5年期以上LPR則為4.3%,下調15個基點,此舉不但有效促進企業綜合融資和個人消費信貸需求回升,而人民幣兌美元離岸價一度跌至11個月來的低位6.8515,可推動外貿需求持續增大。
中央決意提振經濟

然而筆者認為,本次逆勢減息更重要意義,是向市場釋放出中央決意大刀闊斧提振經濟的信號,穩定市場信心。7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257.81億元,按年增長12%,然而信貸及消費卻遜預期,因消費者普遍對未來的經濟預期都不樂觀,在消費、房地產投資乃至經營生意方面,都會抱持保守觀望態度,增強儲蓄意願。今年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10.33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可見消費及投資信心的低迷。

在這情況下,央行減息並不會對社會融資有立竿見影的推動作用,大部份閒置資金只在各銀行之間流轉,或是轉至收益更為穩定的債券市場,並未能如期望般流入投資市場,刺激經濟復甦。為防如日本一般陷入「流動性陷阱」,央行本次縮量2000億元,雖效果有限,但若循序漸進,相信能潛移默化地實現宏觀溫和調控。

除此之外,由於上海、海南的封城對企業的正常經營、大眾的消費出行都造成了嚴重的衝擊,需要重視疫情管控措施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作為有14億人口的大國,全面「躺平」與病毒共存的模式並不適用,如何在動態清零與保證企業正常生產及經營服務之間取得平衡,十分考驗各級政府的決策及執行能力。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