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華晶片業危中有機|恒聲集

晶片被部份經濟學家比喻為「新石油」,當全球電動車、手機及各式電子消費品都爭相購買晶片,各種製程晶片都出現供應短缺,晶片甚至成為重要國際地緣政治戰略資源及籌碼。

今年以來,為了限制中國科技與軍事發展,美國加快在晶片發展方面對華多重制裁,包括發起「晶片四方聯盟」(包括美、日、韓及台灣),以及《2022年晶片和科技法案》等。近日美國更宣佈,持有美國護照、綠卡及居留權的公民,未經許可不得協助中國晶片公司研發或生產半導體,引起市場對中國晶片產業擔憂。中國內部的半導體產業亦出現不小波動,專門投資半導體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其總裁丁文武、旗下華芯投資前總裁路軍、深圳鴻泰基金合夥人王文忠都接受貪腐調查,甚至連工信部部長肖亞慶亦受牽連落馬。

面對內憂外患,筆者卻認為中國晶片產業雖然短期或會面對不穩定因素,但目前處於「危中有機」的關鍵轉捩點。首先,肅清貪腐現象無論對各行各業來說,都能起到正面、積極作用,半導體產業亦不例外。

其次,中國自2005年起已是全球最大晶片消費市場,強勁需求讓國家及業界無後顧之憂投產,亦提高技術突破機率。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半導體研發曾經發展出完整產業鏈,與當時全世界晶片技術水平僅有5年差距。其後因種種因素,讓內地產業得到的資金支持有限而發展受阻,而且由於晶片進口並不受阻,使中下游廠商傾向於使用更為廉價、穩定的進口半導體,令中國晶片產業缺乏發展空間。

然而當美國與其盟友紛紛限制對華出口晶片,卻讓內地政府及企業不得不正視晶片自主的重要性。僅5年前,中國在全球晶片市場銷售額僅佔3.8%,但到2020年內地自主生產銷售的晶片,在全球佔比已升至9%,2021年內地晶片自給率為16.7%。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今年6月彭博公佈過去一年中增長最快的20間晶片產業公司,其中19間為中國公司,較2021年6月入榜名單大增11間。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