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俄羅斯聯邦國家統計局在2月20日發佈了最新經濟數字,該國2022年的GDP跌幅為2.1%,遠好於預期。這是否說明了俄羅斯熬過了西方制裁的最艱難時期,並會穩步發展呢?
無可否認的是,豐富的自然資源蘊藏量是俄羅斯經濟的最大底氣。雖然俄羅斯最優質、最成熟的能源出口目的地歐盟對俄實施了出口禁令,但戰爭爆發之後能源危機及糧食危機引發的全球物價上漲,抵銷了部份俄羅斯的經濟損失。加之俄羅斯以「折扣價」出口能源至中國、印度、土耳其等大國,致使印度成為俄羅斯石油的最大買家,土耳其成為其原油及煤炭的最大客戶,而俄國對華的原油、煤炭及天然氣及出口亦分別增長了8%、20%及2倍多。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目前俄羅斯在國際上擠佔能源市場份額,基本是靠着比競爭對手更為低廉的價格,隨著OPEC集團決定維持目前的生產政策直至今年底,俄羅斯單方面的石油減產計劃或不能推升能源價格。今年1月,俄羅斯的油氣收入同比減少了46%,讓俄羅斯出現財赤。而隨著天然氣價格回落至戰前水平,而CRB指數的19種大宗商品中已有14種價格低於開戰前,俄羅斯若想單純靠資源出口撐起一個戰爭,並同時維持國內的工業生產及經濟發展,長遠而言並不現實。
尤其是西方企業紛紛撤資讓俄國的製造業出現了空心現象,消費市場亦因為信心不足而受到打擊。若俄羅斯無法盡快優化本國的經濟結構,很可能會淪為一個資源出口為導向的非可持續性發展經濟體。
其實,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部份衣鉢,擁有相對成熟的工業體系,但在目前科技主導的全球經濟中無法隔絕其他國家而「獨善其身」。若俄羅斯可以摒棄對過往作為曾經的「一極」蘇聯的執念,考慮向東融入亞洲經濟體系並參與到區域建設發展,或能為目前的經濟局勢帶來更積極的動力。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