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升級轉型期 外貿遇挑戰|恒聲集

近來,內地多個大型港口出現空貨櫃堆積現象,與疫情期間「一櫃難求」的情形截然不同,引發外界對中國內地外貿形勢的擔憂。

的確,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進出口數字顯示,中國進出口額以美元計價已經連續4個月按年增速下跌,直至最新公佈的2月份數據,才實現了按年4.2%的增長,達1972億美元;而出口方面2月份按年下跌1.3%,但較之前3個月的降幅已明顯收窄。外貿成績不如以往「驕人」,背後原因何在?

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全球景氣降溫。歐美等傳統主要市場因高通脹所實施的緊縮貨幣政策讓流動性收緊,需求出現疲軟,PMI(採購經理人指數)、工業產值等經濟生產指標紛紛回落。美國及歐羅區3月的製造業PMI分別錄得49.3及47.1,其中後者為2022年10月以來新低,皆低於50的榮枯線。

雖然目前東盟已經躋身內地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與東盟的進出口佔總額的15.42%,但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及地區相加的比重依然高踞36.12%,中短期內尚未有足以「匹敵」的新興市場。
部份下游行業產業鏈外移

其次為統計幣值的影響。以今年首2月的進出口數字為例,以美元計價的進出口總值為8957.2億,按年下降8.3%,若以人民幣計價則為6.18萬億元,按年微降0.8%;出口則分別為5063億美元及3.5萬億元人民幣,按年下跌6.8%及增長0.9%;貿易順差為1168億美元及8103.2億元人民幣,分別擴大6.8%及16.2%。

更值得關注的是,內地產業升級的進程對外貿產生了影響。在外貿行業中,涉及商品零售、紡織服飾、輕工業品等的下游行業,一方面對外依存度較高,容易受到全球景氣的影響。

另一方面則是早已經在國際貿易保護及單邊主義的環境下發生產業鏈外移,部份人力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飾、玩具等,都被迫轉向東南亞地區,因此所產生的對外貿形勢的負面聲音亦較大。

然而,另一邊廂,高附加值產業表現卻愈來愈喜人。首2月的汽車出口額為968.3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78.9%;出口數量則為68.2萬輛,按年增長43.2%。可見目前內地仍處於產業轉型的「陣痛期」,雖然會對外貿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但長遠而言將會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職位,並逐漸取代原本的低附加值勞動力,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

事實上,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署長在新聞發佈會上的發言,今年以來,有更多企業進入外貿領域,海關新備案外貿經營主體4.6萬間,2月下旬以來,出口用箱量持續增長,「說明大家的信心在積聚、恢復」。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