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港零售復甦任重道遠|恒聲集

政府統計處於4日公佈3月零售業銷貨額數字,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36億元,雖然較疫情前的2018及2019年3月份約400億元均值仍有一段距離,但按年已大增40.9%。而首季整體成績則比去年同期上升24.1%。

雖然本次顯著增幅很大原因是由於去年3月香港正值疫情高峰期,消費數字基期較低,而且升幅略低過市場預期的41.2%,但筆者認為,消費復甦趨勢已經開始,方興未艾。

根據2023年第一季度兩岸及港澳消費者信心指數的結果,本港消費者信心整體指數錄得94.8,按季上升9.2%,按年則上升19.5%。

踏入第二季,隨着消費券發放,以及內地、香港的假期及節日陸續催谷的旅遊消費,相信本港的消費數據將會進一步恢復。首期3000元電子消費券於上月16日派發後首周,部分零售業銷量即錄得雙位數升幅。

復活節、五一假期、母親節等都對消費有明顯的提振作用,尤其是內地旅客的消費持續改善,今年第一季度內地消費者信心總指數錄得109.7,處於樂觀區間。

根據入境事務處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假期(從4月29日至5月3日),共有超過337萬人次經各口岸進出香港,首日更是創下全面通關以來單日16.5萬人次的新高。亦有調查顯示,黃金周首3日有6成零售商稱生意較上周有單位至低雙位數增長,客流量及銷售額整體而言回升至疫情前30%至40%水平。

筆者認為,政府自從疫情爆發後開始派發消費券以來,電子支付已得到大力發展,雖然普及程度尚不及內地,但對於遊客而言已經極大提高方便程度。此外,香港在過去與內地尚未全面通關的3年中,在基礎設施及文娛場所興建方面都下足功夫,向遊客展示香港全新的面貌。

由最近網上評論可見,不少遊客疫後訪港的主要原因,都是參觀「香港故宮」、戲曲中心或是欣賞演唱會、藝術展覽等,對人流的提升至關重要。

但在零售消費方面,由於聯繫匯率制度下的港元匯率不似疫情前吸引,變相導致來港消費成本提高。在價格優勢不再的前提下,如何尋找更有本港特色的零售商機、為旅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成為政府及業界需要多加關注的方面。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