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心 - 啟導與大腦操作|教練心經

啟導工作可令人改變,行為與思維的變化,必定也意味大腦的變化。當你展開一份新工作時,你的大部份常規改變了,當你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或者移居另一個國家,你的思維方式改變了。所有這些都反映在大腦的變化中;新的迴路被建立起來,就像通向新的心智城鄉的新道路一樣,舊的高速公路被棄用了,人口繁盛的地方變得人煙稀少。

神經可塑性是一個大腦隨著新思維、經驗及行動而產生的自我改變過程。大腦並非像一堆收藏陳列中的雕塑;它是一個忙亂的群體,當中有爭吵,有談話,結新知,棄舊友。有人離開,有人加入。神經可塑性是我們一切的學習及改變能力的基礎,因此我們理應先處理它。

神經可塑性以三種方式出現——新神經元的形成,新突觸的形成以及現有突觸的強化。一個新生嬰兒大腦的神經元數量,已經接近一個成人的大腦,到兩歲時,大腦的大小已經達到成人大腦的百分之八十。嬰兒的大腦在成長過程中每秒鐘生成兩百萬個突觸——真是不可思議的增長。世界對一個嬰孩來說是全新的,他對世界的學習也是不加思索的,因為他還不知道甚麼是有用或值得知道的,因此處於自然保護本能,他全盤接受一切。

隨著時間過去,那些重要的、有價值的東西開始愈來愈清晰。(媽媽不喜歡我大叫——值得記住。)有些東西無關緊要。(人們有時戴藍色帽子——不重要。)很多神經連結已經失去,剩下的則被強化。愈常使用的通路會變得愈強,那些長期沒被用到的通路則變得破敗失修。到青少年時期,我們已失去上億個突觸,保留下來的已變得強固而聯繫緊密。成人的大腦經過青少年時期已經成形,曾經一度人們認為,故事已就此結束。後來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伊麗莎伯‧古爾德(Elizabeth Gould)和費爾南多‧諾特博姆(Fernando Nottebohm)的工作,推翻這個正統觀念。

古爾德展示出動物能夠終其一生產生新的腦細胞的事實,諾特博姆的研究顯示會唱歌的鳥兒會製造新的腦細胞去唱新歌。(有意思的是,這種事只會發生在野生的鳥類身上,不適用於供養在鳥籠裏的鳥兒。)然而這些都只是動物實驗,直到1998年愛立信(Eriksson)的研究顯示,成人大腦的海馬體有新的神經元在生成。漸漸有關大腦的比喻,便從一個靜態的硬盤,變成一個自我更新的有機體。
節錄自《大腦不受教只受啟發》一書
[email protected]
啟導教練
劉丹心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