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 - 憑甚麼實力搶人才?|桃花源

英國政府出怪招,推出新簽證計劃,吸引全球排名前五十的大學畢業生,稱他們為「高潛質人士」,按最近五年內大學排名,香港上榜的有港大、中大和科大,北京則有北大和清華。

說是怪招,這簽證計劃要求寬鬆,只要是名單上的大學便合資格,不計學系,只這一點,顛覆了華人長期以來對大學的刻板認知。

以香港為例,醫科被視為神科,全港會考的狀元,十之八九,首選港大或中大的醫學院;其他被視為優等的學系,還有法學院、工商管理、建築工程等,凸顯華人對大學生人才的務實要求,正如中國過去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之說,理工科的務實學系,遠比其他學系更受重視,如此觀念,從晚清派送學童赴美國留學至今,沒有變過。

但英國的大學不是現代亞洲國家追求富國強兵的技術人才培訓所,英國的牛津劍橋是貴族學院,做學問的核心是神學,延伸至更廣泛的西方古典學,牛津最老牌的學院,以培養政治領袖為目標,此一辦學宗旨,在遠東的殖民地如香港或新加坡,沒有繼承也不必傳授。

英國開放新的簽證,只看大學本身,不重學系,當然不太知道華人重理輕文,有強烈的學術等級觀念,因為英國文化向來有避免明顯偏好的傾向,英國的劍橋大學出了震古爍今的科學之父牛頓,但牛頓也只是英國文化的一小部份。

即使全世界排名前五十名的大學,不同學系的收生要求也差天共地,但是不要緊,因為年輕人本身就是最寶貴的資源,沒有甚麼好挑挑揀揀,不是只有老實聽話,只知專業知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才稱得上人才。

但是發展的活力在於人的交流,人必須多樣,有科技型、有創意型、有藝術型、技術型,還有通才型,雖然英國的國力與地位早就為美國取代,但是英國的教育,至今依然享有盛譽,不見得是就業前景有豐厚的保證。反觀美國的大學教育,文科已被左派意識形態霸佔,理科製造的是科技大鱷,商科的目標則是打入華爾街效力,而英國最新的人才簽證計劃,更多是向美國大學生招手。

但是英國本身還有多少文化實力,能夠吸引新一代全球的人才,也是一個未知之數,但是世勢巨變當前,只能及早行動。如果目的是為了搶人才,英國的眼光其實並不在香港身上。
陶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