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 - 石油增產與綠色新政|桃花源

美國總統拜登訪問沙特阿拉伯,說服對方石油增產,爭取能源合作,被視為外交的重大失利。與此同時,俄羅斯宣佈,暫時關閉一條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管道,雖然時值盛夏,但是德國政府緊急呼籲國民減少用電和煤氣,為冬天做準備,甚至計劃重新啟動煤電廠,整合所有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

俄烏戰爭爆發,到美國向沙特阿拉伯求助,暴露美國與歐洲過去多年的綠色能源政策,根基十分薄弱,根本未成氣候,但是在西方自由世界,因為政客主導,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正確,德國不久前的大選,大多數年輕人都投票給綠黨,甚至認為傳統能源是一種罪惡,和價值觀落後的表現,而傳統的產煤區,因為政策偏向,不得不關閉煤礦,大量工人失業,淪為廢城。

因為入口德國的煤,來自俄羅斯甚至哥倫比亞,都是工人薪水便宜,甚至人權低落的地方,但是德國煤礦,由於德國工人的薪水和工時,產品價格昂貴,政府年年巨額補貼,無以為繼。事實證明,德國政客向國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宣傳清潔能源的各種優勢,以及未來的美好願景,建基於從外國輸入廉價煤礦或者天然氣,以其他國家廉價勞工,包括環境破壞為代價,以此建立環保的道德感,可說相當虛偽。

德國及其他歐盟富裕國家的中產階級,關注咖啡貿易的公平,寧可多付錢,喝一杯公平咖啡,好使自己良心上過得去。但是換成煤氣或者電,所謂「公平」就很難做得到。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位期間,積極拯救傳統能源產業,主張美國自行開發能源,尤其是頁岩氣,被視為環保理念的倒退,遭到國內左派的瘋狂攻擊。拜登則提出放水兩萬億美元發展清潔能源、零碳工業等等各種綠色新政,顯然更符合時代潮流。

但是拜登上台已經兩年多,西方左派的綠色環保理念早已暢行多年,此刻面對俄羅斯的威脅,依然要央求沙特阿拉伯石油國合作,要將人權和自由暫放一邊。特朗普代表的是美國傳統的一派,捍衞的是美國核心價值,自由、人權,即使能源不環保,不符合所謂的道德潮流;否則,綠色環保的願景,幕後是繼續和對手甚至敵國交易,又有何道德優勝可言?
陶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