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 - 泰晤士河上的新加坡|桃花源

英國三年來連換三任首相,仍是脫歐的後遺症。脫歐之後往何處去,英國的政治精英至今還沒有找到答案。

退歐之際,當時的財相夏文達提出,英國將經濟轉型為「泰晤士河上的新加坡」(Singapore on Thames),但五年以來,輿論批評,今日英國正與這一目標愈行愈遠,而且英國根本沒有條件做到新加坡之局面。

新加坡由政府主導經濟,八成的住房出自政府,國家主權基金淡馬錫控制新加坡航空和新加坡電訊;新加坡的投資和儲蓄率比英國高得多,二○一七年國際淨資產幾乎是其國民總收入的三倍有餘。

新加坡奉行低稅,而且是東盟的積極成員,絕不會發生公投脫歐之類國策的劇烈轉變。但是低稅政策,只適用於小國,成功的例子除新加坡外,還有瑞士,但英國沒有可能。

英國離開歐盟,再去中東、亞洲與過去曾有關係的國家再談合作關係,耗時漫長,屬遠水救不了近火,目前英國的經濟增長、生產力和創造力、投資和實質工資在G7包尾,同樣面對疫情和烏克蘭戰事,英國的「抗壓能力」遜於歐盟。所謂「泰晤士河上的新加坡」,有點像畫餅充飢。

歸根究柢,新首相辛偉誠真正要處理的,依然是脫歐這個爛攤子,但他的前兩任,都是堅定的脫歐派。若要使英國經濟起死回生,真正的考驗,是如何恢復與歐盟的關係,卻又等於是要承認保守黨鑄成了大錯。
陶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