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料阿Sir講古|金必多Compradore - 何明新


之前,一些評論說,香港有人未擺脫「買辦」心態,指的是早年香港一些高級華人,成為幫助歐美國家與中國貿易的特殊經紀人,過百年的買辦式經濟活動,衍生香港特殊文化,即使回歸後,仍有這種「在中外夾縫中間,兩頭皆吃,自得其樂」心態。
「買辦」 制度始於清嘉慶(一七九六-一八二一年),至二戰後一九四六年,香港洋行廢除該制度,改為華人經理。他們因精通外文,協助歐美商人於中國進行雙邊貿易,買辦名稱源於西班牙文Comprar(解購買),英文Comprador(早年香港譯為「金必多」),是音和意譯,是特殊和致富階層,中港澳台東南亞很多鉅富都是「金必多」出身。

清代買辨多是廣東、江蘇和浙江人,分別為洋行,外商銀行和輪船公司服務,隨着中國被強迫開放更多通商口,各商埠都有自己的買辦替外商服務,他們除在交易賺取佣金外,很多人開辦自己的錢莊或經營茶葉,絲綢和瓷器等生意致富。

香港開埠,外商大量進駐,買辦需求甚大,早期很多買辦成為在經濟和政治領域上有影響力,有些延至今天,最有名相信是何東了。

何東(一八六二-一九五六年),父親何仕文(Charles Henry Maurice Bosman) 荷蘭裔猶太人,母親為本地華人,最初加入怡和洋行為初級職員,透過其姊夫蔡昇南(怡和第一位買辦)和外父麥奇廉(Hector C Maclean 一八二九-一八九四年)(怡和股東)而晉身為怡和買辦,後參與近代中國政治,清末「戊戌維新」主角康有為被慈禧太后追捕逃港時,被港府安排入住中央警署(大館)警察宿舍,何東感覺不夠體面,親自接康到其大宅避難,後來遊走各軍閥之間及以金錢資助他們,在香港殖民地期間,更是第一位有中國血統人士獲准居於山頂。

在澳門,最有名則為鄭觀應(一八四二-一九二二年),他在澳門下環龍頭左巷的故居近年更發展成旅遊和文化景點,他於一八六○年在上海當上寶順洋行的買辦致富,使他有機會接觸外國思想和文化,他於一八八六年返回澳門潛心鑽研現代思想和治國之道,撰寫影響深遠的巨著「盛世危言」,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和毛澤東等都深受其思想影響。

在台灣,有「台灣茶葉之父和第一思想家」之稱的李春生(一八三八-一九二四年),出身於廈門英商怡記洋行及蘇格蘭茶商約翰陶德創設於淡水的寶順洋行買辦而致富。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於翌年四月十七日被日本強迫簽訂馬關條約把台灣強佔,付隅頑抗的台灣民主國在乙未戰爭不敵日軍,台灣軍民面臨劫掠及屠殺,李春生帶領台灣士紳聯同外國記者及商人謁見日軍,安排日軍和平進駐台北及安定秩序和民心。他後來在台灣創建「保良局」及協助治安工作,他篤信耶教及終其一生致力傳道。
何明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