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香港差館故事多|猛料阿Sir講古

兩年多疫情,多了港人認識香港得天獨厚的人文風景與自然風貌,以往港人放假喜歡離港,到外地或內地吃喝玩樂。近期珍寶海鮮舫被拖離香港而葬身於南中國海引起很大迴響,若問他們曾否光顧,很多人或說只是遠眺過!

近期一些多了各處走走的人,向我的導賞員朋友問為何香港區區都有保存完好的警察建築物?他們翻查舊照片,見以往有很多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包括不同的政府部門和大機構建築,如中環海事處大樓,郵政總局和滙豐銀行等,為甚麼都一一被拆掉,只有警署保存至今,背後有甚麼故事呢?

警署是各區不可或缺設施,以往警署除處理治安,還擔當不同的城市管理職能,包括救火、郵政、生死註冊,簽發不同牌照等,甚至審訊和懲教。社會慢慢進步和複雜,很多工作於不同時期交給新成立的部門負責,但警察在任何時期都是最前線和最後方的力量,所以每區需要維持一定的警力和裝備,而警察功能亦隨著時代而有所不同。

區區都有警署,當時華人稱之為「衙門或差館」,雖有生不入官門之心態,但警署帶給居民一種安全感,成為各區地標和定海神針,早年香港治安差,盜賊如毛,警署一般以該區名稱命名,是該區治安守護者。而在該區工作的警察,早年是很少調動,有些甚至來自該區,亦對該區有歸屬感,恍如該區的「父母官」。

早年各區警署署長(Sub-divisional Inspector)(SDI)都是外國人,很多同家眷一起居於警署宿舍內,對社區有家的感覺。當時有一說警署須建於「虎地」 以鎮壓該區的妖魔鬼怪和牛鬼蛇神,警署遷徙動工定必影響該區居民福祉和觸動他們的神經,所以政府順應民意,不想添煩添亂,不輕易拆卸或重建警署,當時風水更說警署舊址殺氣太大是不宜建民居的。而在警署工作的人員特別是外籍同事,很早有保育和傳承意識,把很多有歷史價值的東西保留在警署內,特別是置於他們起居飲食的警官餐廳Officers'Mess內。

一班有保育意識的外籍警官於六十年代開始籌辦警隊博物館,最初設於警察總部,後遷往已重建位於軒尼詩道的大生大厦,最後公諸同好,慢慢發展成今天向外開放的警隊博物館,亦是香港政府部門首間和具規模博物館,除博物館外,其實每一區警署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地方保存與該區或該部門有關的文物東西,有些在警官餐廳內,很多都很精采,例如在水警總部警官餐廳就保存了當年日本佔領香港時,懸掛於此的日本旗,日本戰敗後很多人向該日本旗開槍洩憤,彈孔纍纍,與日軍司令當年的坐椅一同保存下來。

其他不同警署亦保存了不同的東西,包括當年越南難民營內暴民用日用品改製的武器、英國人在二戰後重佔香港駛入港第一艘軍艦紀念牌匾(放於香港島總區)、怡和公司午炮(水警總部) 、販賣鴉片牌照(警察學院)、曾長時間置於金鐘統一中心炮口向海的兩門鐵炮(輔警總部操場)和粵劇名伶吸食鴉片煙的玉咀煙槍(灣仔警署)等。

警隊一哥(處長)的座架1號車牌更是為香港保存的流動文物,載着不斷前進和警隊發車牌的歷史。而回歸前其他高官則沒有這方面的遠見和內涵,例如財政司的2號車牌就早成為私人財產!

警署和警署藏品,香港文化遺產,引人入勝,是講好每區故事的珍貴資料。
何明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