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香港六、七十年代,大多是用紅紙包着硬幣,一般為1個或2個1毫硬幣,長輩於農曆年派給後輩,稱為「紅紙」,即時至今日的利是。而稱為「紅包Red Pocket」則於與國內接觸多了才開始共通。演化下,更有一些印刷簡單的利是封出現,如紅紙封上灑一些金粉或加上吉祥語和圖案,不過紅色的顏料和金粉很容易脫落,早期是隨購買紙紮拜神衣紙時奉送,故而開啟利是封廣泛使用之門。
利是封的流行和流通性廣,很快成為大公司用於宣傳及年終奉送的載體,在塑膠普遍使用時甚至用塑膠啤製,用於硬幣的更是硬幣形狀的圓形。雖然利是封在香港歷史不長,但已迅速發展到個人化、百家姓、印上兒童手繪畫和不同顏色設計等款式,恍如一件藝術品,雖然利是著重內涵多於封套,但一封大利是加上美麗的利是封更能相得益彰。
有組織在農曆年前根據過往統計發現,香港每年使用3.2億個利是封,多是用完即棄,有點浪費及對環境造成破壞,鼓勵循環再用「新生利是封」。有機構和組織為提倡環保等理由,推廣使用電子利是,但暫時未受廣泛使用,事實在智能手機的電子利是沒有「質感」、缺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祝福,是一組觸不到又冷冰冰的數字,反而面對面「派利是、逗利是」更富有生命力,感覺絕不是科技可取代,配合時尚的「國潮」下,其中國文化傳統意義及魅力更為值得保留及延續。
何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