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距今已有兩個月,求助個案正逐步增加,家長最憂慮是學童懼怕上學,幼童特別是升讀小一的學生,因不擅表達情緒,多數伴隨頭暈、肚痛及嘔吐等生理症狀,必須請假休養。除了身體毛病,部份學童也有在校拔眉毛或頭髮等習慣,但因在家表現正常,甚至請假後可輕鬆玩電子遊戲或上網,往往令家長對孩子的病況存疑,甚或以打罵來逼迫上學,反令情況更嚴重。
孩子真的是「詐病」嗎?情緒與身體狀況息息相關,有生理症狀不足為奇,醫生可透過醫學檢驗身體反應真偽,亦可藉血液檢測來評估壓力賀爾蒙指數。家長如能細心觀察,也能了解子女是否有情緒困擾——患者開學前一夜很可能已輾轉反側,經常驚醒;他們對於上學的恐懼,可隨着與學校距離漸近而增強,例如在校門前心跳加劇及出冷汗,甚至須走回頭才能紓緩。若情況持續兩星期便屬嚴重個案,更可影響學習進程,令家長甚為擔心。
父母與其做「緊張大師」,不如平日幫助孩子紓壓,自己亦可少一樁煩事。每日運動、培養嗜好,以及認識更多朋友,均可助子女調節情緒;如果子女懼怕上學,家長應先釋出善意,多作溝通,同時徵詢家庭醫生或學校社工意見,才可找出癥結所在。情況嚴重的話,必須及早向精神科醫生求診,家長不應諱疾忌醫,否則時間一長,發病及治療時間只會更久,反為影響孩子成長發展。情緒問題不能單靠意志力解決,中度至嚴重程度的患者,若能同時採用藥物及心理治療,復原程度將較為理想,亦可縮短用藥時間;醫生也會根據患者體質與需要,選擇合適藥物,避免為兒童帶來長遠影響。
精神科專科醫生
黎大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