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32º
  • 66%
  • 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情緒百子櫃——喪偶之痛

  「生、老、病、死」是絕大部份人必經的階段。筆者在過往二十年的臨牀經驗中遇過不少長者為了肩負起照顧體弱配偶的擔子,會不知不覺地壓抑自身的焦慮或悲傷,身心每天承受長期照顧者的壓力。部份長者誤以為「頂硬上」可以解決問題或能減輕子女對配偶的負擔,結果可能令雙方持續地感到無助及痛苦,終以悲劇收場。另一方面,當長者見證配偶油盡燈枯而失去生活支柱,可能會增加患上憂鬱症或認知障礙症的機會。

  隨着配偶去世,長者所面對的不止是失去老伴的悲傷,亦可能出現複雜甚至反常的情感。這是與個人性格、經歷、家庭及文化背景或至親去世的情況息息相關。例如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配偶晚年已忘記他/她,長者或會覺得未能及早珍惜對方而感到內疚。若配偶突然離世,部份親友會用查找不足的心態投訴追究,發洩內心的憤怒或羞愧。綜合近期發表的研究,一般強烈的悲傷會持續三個月至一年,不一定出現典型的悲傷過程(Kubler-Ross Model),而表達方式沒有先後對錯之分,平均百分之五至七的人可能會發展為需要治療的情緖病。

  許多傳統中國及西方的宗教信仰設有相關的儀式,是可讓親友對離世死者表達他們的悲痛。要減少親友出現「情緖併發症」,筆者鼓勵家庭成員要認識及接受各人可以讓自己表達各種情感,少說道理多需要互相支援,更提醒長者切忌抑壓情感。「悲、歡、離、合」是絕大部份人必經的階段,當社會開始關注照顧長期病患者實質的需要的同時,我們更要關心長者的情緒健康。

林智良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香港執業精神科醫生協會主席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