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32º
  • 70%
  • 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情緒百子櫃——兒童也有情緒病

  小琳(化名)讀小學二年級時父親病逝,此後她對母親極其依賴,每次分離皆感身心不適,更有種種憂慮如害怕家人有意外等。到了中二仍堅持母親要留在校門外等候、每隔十五分鐘要電話確認等。為幫助小琳克服恐懼,醫生以種種認知行為治療來令其適應,包括逐漸延長與母親分離時間、由母親重掌主導權,例如跟女兒約定多久才聯絡一次等,同時亦幫助小琳建立興趣,以分散注意力。現時小琳的情況已較兒時為佳,相信仍需一段時間治療才可完全跨越障礙。

  孩子本應無憂無慮,但還是有可能出現情緒病,以焦慮症佔大多數。當中或有遺傳生理因素;此外,若父母表現緊張或過份保護,孩子也會「感染」家人的焦慮;另外,兒童若幼年時未能跟父母或照顧者建立良好依附關係,又或者家中常有爭執、父母不和等,孩童會缺乏安全感,性格便會傾向易敏感或緊張。

  焦慮症當中,在幼童身上,最常見是分離焦慮症,他們難以離開主要照顧者,必須寸步不離,如要離開便會表現不安甚至有生理徵狀。至於小學生和青少年身上,社交焦慮症和廣泛焦慮症會較為常見。

  社交焦慮症患者害怕被人注意,過份擔心自己的行為表現是否恰當,他們在班上或社交場合中非常沉默,甚至只想盡快離開。他們常被視為害羞,若不妥善處理,成長後問題會更明顯,可以引致拒學,自信心和社交問題。廣泛焦慮症患者則對各種事情有太多和不切實際的焦慮,他們經常感到坐立不安、容易疲倦、難以集中精神、肌肉繃緊,甚至有失眠、胃痛腹瀉等情況。

  抑鬱症在發育期前的兒童並不常見,大概只是百分之一,但發病率在發育期後的青少年就逐步上升,而女孩子比男孩子的發病率更高於一倍。所以,家長要是發現兒女情緒問題或上學時才出現身體不適等,應該及早處理,免得因拖延引至症狀更深,影響成長。

劉潔玲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