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辯論抗疫策略 不如堅決谷針 - 李一飄

全球陷入新冠肺炎疫情逾兩年,歐美與內地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愈見明顯,近日香港有多名傳染病學者開始質疑「清零」策略,引起公眾議論,但香港從來是一個務實的社會,不論採取何種抵抗病毒的策略,先決條件是有高的疫苗接種率,在未足夠達至群體免疫屏障之前,爭議策略,往往會淪為意識形態之爭,對實際抗疫,毫無好處。

隨著變種病毒Omicron導致重症比率或致死比率,均較第一代Covid和其後的變種Delta為低,加上西方國家疫苗接種率高,相關國家和人民開始放寬社交距離限制,民間甚至不戴口罩,更視Omicron為另一種傷風感冒,各國政府也紛紛恢復通關,與跟隨內地推行「動態清零」的香港,形成很大的反差,加上世衞近日對疫情減退的樂觀言論,本地部份學者和醫生也附和,令部份市民開始思考,本港是否有條件轉為奉行「與病毒共存」政策。

大家不要忘記,歐美多國所走的路,曾出現高感染率和眾多死亡個案,才經過廣泛接種疫苗,付出代價不少。反觀香港,由於推行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措施得宜,避免了大流行和高死亡率,抗疫至此,如果不想付出西方的代價,就要持之以恒,努力遏止疫情爆發,保障廣大市民的生命安全,但Omicron傳染力強,令人防不勝防,為今之計,是公眾醒覺,加快打針,尤其是低接種率的長者,才有條件走出疫情的困擾。
李一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