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家庭醫生治療,有助市民獲貼身健康監測,一旦發現慢性病,由家庭醫生及早提出治療方案,從而減少未來出現併發症,避免健康惡化,既保障市民健康,亦減少未來公共醫療體系的承擔。政府日後亦可透過家庭醫生網絡,更有效地推動疫苗接種、疾病篩查和公眾健康教育,從基本築起社會抗病力,把公共醫療資源留給治療嚴重疾病患者。
公眾關心參加家庭醫生計劃,是否付出更多。當局以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為例,將參考公私營合作計劃,或由政府資助一半醫療費用,並設上限。當局必須多加宣傳,讓市民接受,更早付出,選擇以較少資源,保障個人健康,強調健康是無價的,勝於患重病後才治療,對個人無益,亦可免最終代價更大。
李一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