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魚與熊掌|無名指

「袁國勇確診了。」本來簡單的一個陳述句,卻被過份解讀了。趁真正的專家在家隔離,這幾天不斷有人以專家口吻高談闊論,點評防疫策略。
  有人認為,既然全香港「最懂得防控病毒的人」都失守,再多的抗疫政策也沒用,不如早日開放。

也有人覺得,三年沒放假的專家倒下了,說明疫情非常嚴峻,應加大防控力度,別再「交差式」抗疫。正反雙方文情並茂,但仔細想,這些想法和袁教授確診並沒有絕對關係,只是利用了他的權威。

相信傳染病學專家能夠百毒不侵,就像以為天文台長可以呼風喚雨,本身就是個謬誤。而因為一個專家染疫,再推論出抗疫政策沒用/不足,也實在牽強。

說白了,這些人不過想要表達既有的觀點,前者支持對外地開放,後者期望對內地開放。他們之間沒有對錯,每個香港人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立場鮮明。但決策者是甚麼態度呢?

據政府數據,疫情以來累計確診人數達一百六十多萬。如果加上部份沒申報的個案,可能有近半港人曾經染疫。在有記錄的數據中,百分之九十九都在今年確診,也就是說,過去大半年疫情已有很大轉變。可是,政策好像沒跟上。這裏說的政策,不只是措施,還包括大方向。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這課文我們中學就讀過,偏偏有人不明白,以為可以左右逢源,結果兩邊不討好。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