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散佚的書冊|無名指

最近看了一些關於《永樂大典》散佚的資料,頗有感觸。

《永樂大典》由明成祖朱棣下令編纂,是中外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類書(近似百科全書)。整套書共一萬一千多冊,六百年來却因天災人禍嚴重丟失,至今只找回四百一十四冊,散落在世界各地。

中國早在宋朝就發明了印刷術,一部明朝的國家級類書竟未付印,也夠諷刺的。

第一套《永樂大典》當然是手抄本,並且是孤本。據說當時有人建議把它刊印,却因工程浩瀚而作罷。也有後世人認為這部書只是為了「盛世修書」 的儀式感,成書便已修了功德。百多年後,宮中大火差點焚毁這部僅存的巨著,嘉靖皇帝便命人謄抄一個副本。目前存世的,都是這個版本。

明清兩朝,書都藏在同一個紫禁城,到底是如何散佚的呢?竟有一大部份是被盜!宮裏人把書偷到外面變賣,把「國家圖書館」當提款機。據考究,清朝乾隆和嘉慶年間宮內藏有嘉靖本九千多冊,已缺千餘冊,至咸豐一朝又丟了一半,溥儀登基時只剩六十四冊,這樁連環盜竊案竟持續逾二百年。

在宮中發生這種事情,不可能無人知道。沒有人追究,說明歷朝不太珍惜這部書,否則宮人也不會冒殺頭大罪偷書出去。
  書的價值應該怎樣衡量?全世界最大的類書,因「盛世修書」而成,然後變成「收藏品」,再散佚漂流。幾百年來沒幾個人讀過的書,價值到底在哪裏呢?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