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旅行的意義|無名指

疫情三年,很多東西都變了。口罩下人人面目模糊,商業街門可羅雀,這些都是外在的。改變也悄悄發生在裏面,很多事物的本質好像不一樣了,或至少,疫情讓我們重新考慮某些事情的意義。

這幾個月,各地陸續通關,朋友見面的問候語,變成「有沒有計劃去旅行?」疫前去旅遊,天空海闊想走就走,是那麼的理所當然。現在想出去走走,左思右想總下不了決心,心底還是怕:要不要做核酸?有醫學監測期嗎?如果旅途上確診怎麼辦?回程航班會不會忽然被熔斷?

要冒這些「風險」,若是家庭團聚或公務出行,非走不可,自然義無反顧;如果是觀光旅遊,可要認真考慮,這次旅程到底為了甚麼,值不值得付出這些「代價」。

香港人去旅行,好像都離不開「食買玩」。這種近似享樂主義的背後,可能是一大堆受傷的靈魂,每次出行都是療瘉之旅,喘息之餘順便舔舔傷口。

以前看過兩三本所謂「旅遊心理學」的書,都說旅途上「我」的包袱輕了,就能放飛自我。也曾聽過一個簡約主義者說,「人最快樂的時候,往往是在沒人認識,沒有家當的旅行中。」

旅行的意義是甚麼?陳綺貞的歌這樣唱:「你離開我,就是旅行的意義。」原來旅行,是為了離開,離開習慣了太久的空間,岔開原有的軌跡。也有人說,旅行是為了回來,去海的對岸回頭望,才看得清楚自己,回來以後就是新生。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