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別人家的孩子/父母|無名指

有一種妒忌,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說法上世紀末在內地流行起來,當時一孩政策已實行20年,加上經濟起飛,家長望子成龍,也產生了攀比心態,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

這些孩子現在都是成年人了,是否仍然出眾並不好說,但回想成長經歷,卻未必覺得驕傲。能文能武的名校學霸,也有可能羨慕放學後到處闖禍的野孩子。「別人家的孩子」不快樂嗎?也不是,只是按着父母的規劃走,少走了岔路,總覺得欠了些甚麼,反而跌跌撞撞,人生才更完整。

最近和一個內地朋友疫後首次見面,聊起「別人家的父母」。她說最近聽聞一個中學同學的媽媽過世了,覺得好難過,沒想到自己會那麼傷心。也許是她已為人母更有感觸,我倒覺得是「別人家的父母」效應。

為免她太傷感,我也分享了我的故事。自初中起,我家中就經常沒人,那時常去一個朋友那裏蹭飯,她父母不嫌麻煩,還特別照顧我。後來我去外國讀書,她也舉家移民,從此很少見面。最近兩老計劃回港小住,我朋友孝順,想給他們升級到商務艙,但里數不夠向我求助。當晚我把里數轉過去之後,竟開心到想哭,覺得對他們表了一點心意,聊報多年的「蹭飯之恩」。

廣東人說「隔籬飯香」,西諺亦云「另一邊的草更綠」,懂得欣賞「別人家的孩子/父母」,也是一種美德,但不要忘了,自己擁有的也沒那麼差。
譚紀豪
更多文章